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
admin
2023-06-06 17:11:57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联,是一种表达诗人愿望的假设也是一种肯定。假如能够一窥孔学的真谛,身入大师的门地,穷通天地万物之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疑难复杂的情况,也能把握住大局,从中悟出事物的道理来。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1

对宋诗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宋诗的“理趣”而发生的分歧。宋诗说“理”,在一般诗论者心中自是大忌讳,连宋人朱熹也说“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与陆游的“文词害道第一事”、“文词终与道相妨”持论相同,说明宋人似乎也对自己所追求的诗道有些怀疑,但他们的诗歌又坚定地沿着理趣的方向发展,并成为诗歌史上独具的特色。

应该说,宋诗流露出的理性、智性的光辉,实际是对隋唐五代诗歌言情、泛情的一种反动,也是宋代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产物。诗无达话。诗歌包蕴的情感和理智内含愈丰富复杂,则它的形式愈成功,它成为名诗的可能性就愈大。诗歌趋向理性,从诗歌发展的历史看,实在是一种必然结果。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2

在宋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朱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位。作为中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成就往往被掩盖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姿源江西人,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生前学说不为当世所用,被定为“伪学”,学说遭禁,他和门人也屡受迫害。朱熹现存诗1200首,他主张作诗要取法《诗经》、《离骚》,要从陶渊明、柳宗元的门径中来。他最值得重视的诗是取材大自然的作品。意境的冲淡幽远,心源的澄静清明,山水景物之妙,学理悟道的情怀,治学心得的暗喻,以及对大自然生机春意的观照与领悟,一时毕集于其诗中。

朱熹“闻有山水佳处,虽迁途数十里,必往游焉⋯⋯登览竟日,未尝厌倦”还劝诫别人说“觅句休教长闭户,出门聊得试扶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后人对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春日》常常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清代《千家诗》注为“游春之作”,今人有持此论者,也有论者说此诗是讲“治学之道”,实在大谬。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3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于绍兴三十二年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纯粹的说理诗。既言“春日”,却无对春日风光的描摹渲染,出现的却是“泗水”、“东风”、“春”等几个意象,对春日的赞叹也止于“无边光景”、“新”、“万紫千红”等几个并无新意、并不代表春天丽日特色的词语。

可见作者的命意并不在游春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中,而是别有用意在焉。

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言志、抒情或说理的诗歌从来就不局限于写实,虽然触景生情是作品发生的动机之一,但若一味写实,成为现实的“影子”,那么文学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春日》并非“游春之作”,而是一首地道的“隐喻诗”。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4

“春日”代表一种澄明之境,“芳”代表美好的、神圣的事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在《离骚》中,屈原首创以“芳草”比喻“君子”“贤臣”“有道之君”等文学传统,朱熹作诗讲求取法《离骚》,自然深受屈子影响。在《春日》这首诗里,作者以“芳”比喻孔子之道和美好的事物,因为泗水是孔子的诞生地,沫水、泅水也是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

第一句是说,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者来到儒学的发源地泗水之滨—曲阜求取真理的知识,领略圣人之地地杰人灵的天然风光。

第二句写作者怀着虔敬的心、充满渴望地站立在圣地朝圣时的感受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气象万千,整个天地都似乎一下子变小了,“无边”一语道出了孔学的博大精深。面对如此深奥的学问,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因而反观圣人之道,处处让人发现它的新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联,是一种表达作者愿望的假设也是一种肯定,假如能够一窥孔学的真谛,身入大师的门地,穷通天地万物之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疑难复杂的情况,也能把握住大局,从中悟出事物的道理来。

这就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或者像庄子笔下解牛的庖丁或“神人”一样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至境,人就从必然王国进人到了自由王国。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朱熹以继承发扬儒学为己任,钻研孔学之道,借鉴“二程”的学说,毕生致力于理学的创立,并像孔子一样授徒立说,因此这两句诗也包含着对自我的肯定。“东风”无疑是指圣人之“道”,“春”则是指一种“澄明的境界”。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5

《春日》这首诗不泥于实,不拘于虚,虚实结合得比较完美,因而语言张力和弹性空间就比较大。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就获得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把它看作朱子对彻悟圣人之道瞬间的怡然心境,这是最切近原诗旨意的解释,也可以把它视为广义上的治学之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引用三句宋词概括治学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第一境,与《春日》中的“无边光景一时新”通,都是讲学海无涯的浩渺之状,不过一主动一被动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与“等闲识得东风面”通,为求索之路的刻画,只是前者偏于过程而后者重于感受和结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也就是至境,与“万紫千红总是春”通,都是指“悟道”之后的“大自在”,王氏重的是“蓦然”的刹那性,而朱子重的是“总是春”的普遍性。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6

不过,《春日》的写作,不能看作作者“登览竟日”的感怀,它是作者有意识的理性创作,是为了表达朱子自己“悟道”的哲理诗,类似的诸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也与此诗遥相呼应,理解这类诗时,完全应该跳脱开去,因为朱子就是跳脱开去写的诗。

后代的诗注家要么为回避朱熹理学上、政治上给自己带来麻烦,而矫说此诗为“游春之作”,或者后世的诗论家单纯地把它视为讲“治学之道”,脱离了此诗具体的话语语境,而扯开去讲治学,显然与原诗旨趣相去不少。可以这么说,《春日》就是围绕朱子与“孔子之道”展开的理趣探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话出自宋代朱熹所作的《春日》,下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7

全诗的大意为: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看着那无边无际的风光感觉焕然一新。无论是谁都可以看出这是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充满了春天的景色。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8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话表面上是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色,但是其含义远远不止于此。其实从历史上看,此地那时早被金人所侵占,而作者也未曾到过泗水之滨,自然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这些景色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图9

作者将曾经圣人孔子到过对地方的所作所为比喻成点燃万物的春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向往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与情怀,也希望能重新看到圣人之道流传于世的心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世界最大的机场 世界最大飞机场... 对于很多人的洲际旅行而言,机场往往是他们到访的第一站。随着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交流,飞机制造商还研...
长白山自助游攻略 吉林长白山游... 昨天介绍了西坡的景点详细请看链接:一个人的旅行,据说能看到长白山天池全凭运气,您的运气如何?今日介绍...
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世界上最漂亮... 此前在某网上,选出了全球265万颜值姣好的女性。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中,人们投票选出了心目中最美...
十字架的车标是什么车 十字架车... 作为一款经典的礼宾车,林肯领袖一号十字盾形车标镶嵌在车头的正中位置,特别醒目,极有视觉冲击力,磅礴大...
士官长是什么军衔 四级军士长享... 据中国军网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衔级制度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