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来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的话。@丁小的时空 认为,孔子在这里是强调领导者的德行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领导效果。
领导者怎样让人信服?中国先哲早就总结过,分为三个层次:“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力是权力、武力,才是才能,德是品德。权力、才能、品德都可以让人服从,但是其效果不同,有高下之分。
以力服人,用自已的权力去征服人,或者用武力震慑人的,强迫下属“必须听我的”“必须跟我干”。如果下属不听,那就用权力的大棒去制裁或者惩罚下属,下属迫于威力,不得不服从,但是不是真心服从他,说不定背后还会说领导者的坏话,这是心不服,口也不服。
以才服人,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政绩,赢得下属的敬佩,如果品德有欠缺,比如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对下属只关心业绩,不关心冷暖,下属虽然口服,心里未必舒服。
以德服人,就是以崇高的品德去赢得下属的崇敬,从而心甘情愿地跟着干,自觉为实现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下属对领导的服从是心悦诚服的,是心服口服的。
权力只能使人臣服,才能可以让人折服,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归服。在力服、才服、德服三个层次中,德服影响力最大,领导效果最好。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领导者良好的道德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就是以德服人。
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要领导别人,让人服从领导,首先要“正”。就是正己、正人,正事。领导者实施管理,不是先对属下进行管理和统治,而是先管理好自己,管理好了自己,才有资格管理下属。通过正己来正人,正社会风气,正人之视听言动。
身正而令行,身不正而令不行,这就是领导者的影响力。一些领导者台上教育人是一套,而自己做的是另一套,这是正人而不正己。领导者不正还要正人,根本没有说服力,下属就不会相信领导,领导者的公信力就会下降。
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自身的职位决定了属下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带有强迫性,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另一个方面是非权力影响力,由领导者个人魅力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由领导者的品德、才能、情商等因素构成,虽然没有权力的约束力,但其影响力却比权力性影响力更持久。
孔子的以德服人,就是非权力影响力,是最持久的影响力。他开办私学,培养的是社会精英,主要是政治管理人才。孔子对弟子强调,作为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只有严于修身,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具有领导者的素质,才能在未来领导工作中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问的好,代表了不少企业经营者的困惑!这些年我在给企事业单位做“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乐意就分享下自己的拙见:
一,近现代以来,不少人崇洋媚外,总以为在管理领域,还是西方的管理学厉害(类似于西医比中医厉害的偏见),岂不知世间最高明的管理学在我们东方,在二千多年前以《论语》、《道德经》、《易经》为代表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连西方国家,现在开始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个人和机构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本土文化,我们应该具有基本的文化自信,不要妄目菲薄!
二,人性化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这就像孔子在至理名言中所说的那样(用现代语言表述):管理者本身言行端正,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效法,政令畅行无阻;如果管理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他说的很有道理!看看现实,不少做企业的过分迷恋所谓的条条框框、规章制度,或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或奖少罚多、苛责于员工……这些不合乎人性的管理,注定难以走的长久。附带提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三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不懂人性化管理。
三,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管而管、自觉自发,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能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说:不搞特权,带头遵守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敬业爱岗,吃苦在先,冲锋在前;将心比心,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真心关爱所有员工的疾苦;出现问题,不怨天尤人,主动承担责任;公私分明,从不以权谋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凝聚人心,提升团队战斗力、自发性。反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若品德不端、个人约束力差、经常玩两面派,给员工们说一套自己做另一套,那他必然会日益失去公信力,最终导致政令难行。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兼容并蓄,德主刑辅”的管理理念将会日益被证明更适合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