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幞头”。
据说“乌纱帽”来自南朝时期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然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宋书·五行志一》中记载道:“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唐代白居易《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说的是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白居易《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的歌妓,原来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乌纱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东晋成帝时,在宫廷做事的官员均须戴一顶用黑纱制成的帽子,此为“乌纱帽”之滥觞。《宋书·五行志一》载:“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意思是说,南北朝宋明帝初年,司徒王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帽子,时人称之为“乌纱帽”,并很快流行了起来。“司徒”一职相当于宰相,主管土地、民事、祭祀等事宜,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秩正一品。此职隋时称民部尚书,唐时为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王休仁一直被认为是乌纱帽的始作俑者,但随着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他便退居次位了。因为在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隋唐时,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均可头顶乌纱。《中华古今注》载,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曾颁旨曰:“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可见当时乌纱帽仍属“常服”。后来,为了明等级,别贵贱,开始用帽上玉饰的多少来区分官职的大小:一品九玉,二品八玉,三品七玉,四品六玉,五品五玉,六品以下就不准饰玉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改变乌纱的式样:在其两侧各加一个帽翅。这样,只要脑袋一转动,软翅就忽悠悠地乱颤,皇上居高临下,一览无余。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于洪武三年(1370)颁布圣旨:“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识,百姓自然就不能问津了。
到了清朝,乌纱帽被红缨帽所取代,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职的代名词,“丢掉乌纱帽”则意味着被撤职查办。
如今,“乌纱帽”已成为“官位”的代名词。那么,“乌纱帽”为什么会成为官位的别称?这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乌纱帽原本是民间的一种便帽,正式作为“官服”则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戴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东晋时的发展
隋唐之际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但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宋代时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
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下了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从此,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特有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