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前去治水。由于灾情紧急,所以大禹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期间他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却没有进去探望家人。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个“大禹治水”以及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很有正能量,倡导大家在工作中要学习大禹的献身精神,具备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不过,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大禹之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相并非是没时间,而是另有隐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该派谁去治理洪水?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但那是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你试一下!”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背负着丧父之痛,并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禹在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后,改“堵”为“疏”,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疏通河道上,他选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则,把黄河的水分为多个分支,然后再汇聚到地势低缓的江河之中。他也吸取了父亲死去的教训,不与舜正面交锋,发生正面冲突,而是把杀父之仇深深的藏在心中,不敢流露出任何的不满之意。禹对舜表现的毕恭毕敬,在舜的面前不敢有半点怒气,而是一直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侍奉舜,以赢得舜对自己的信任,以此来让舜放下对自己的戒备之心。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治水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其说他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而不入家门,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禹不敢回家,因为他要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来换取自己的生存,不然就会让舜不满意,保不准哪天也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被舜给杀掉。最终,大禹花费十三年时间,耗尽心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也因此声名鹊起,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
一提到大禹治水,人们就会想到史书说的那传诵了几千年的禅让制,是多么令人神往,先贤们在原始部落时期就能够实行民主统治,可为什么后来大禹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开创家天下呢,而且能延续几千年,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其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禅让制,原始部落社会的人,没有法律制约,没有文明思想,只能是比后人更血腥。因为那时候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后世的有心之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了。春秋战国时,天下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人心沦丧。这时,像孔子,墨子这样的文人想到了用古人圣贤的事迹来教化那些只为争夺权利的军阀,于是便编造出一套令人神往的民选传贤的体制——禅让制。
既然禅让制是后人编造的,那么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上就是简单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谁强大就得听谁的。
那么,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他会治水吗?他治水为什么经过家门口都不回?
这得从尧开始说起,尧的地位是篡夺自己哥哥得来的,根基本来就不稳固,却又遇上了自然灾害——洪水。要不知道那时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大自然。既然大自然最难对付,那就让不听话的人去治理,治不好就治他的罪。当时大禹的父亲鲧是尧治下的一个部落的头领,不怎么听话,而且还在偷偷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那好吧,治水的事就由你来。鲧哪懂得治水,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来了。鲧带领自己的族人没日没夜的干,一干就是几年,可结果却是,不但没有成效反而水患更大了。本想着这下肯定要掉脑袋了,可让他没想到是就在自己这几年埋头苦干的时候,另一个部落的头领舜,势力大增,架空了尧,并逼着尧把皇位给了自己。这下好了,舜当了皇帝,兴许还能放过他,让鲧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舜比尧更残忍,二话没说就把他给杀了。
舜杀了鲧,这水还得治呀,那就让鲧的儿子禹来治,治不好也得死。禹和他父亲一样都是赶鸭子上架,不会也得干。可舜对他很不放心,认为自己杀了禹的父亲,禹会不会联合族人反抗自己,就派人暗中盯着禹,一旦禹有什么异动,就杀了他。对于舜的行为,禹心里很清楚,他只能装着兢兢业业的忙着治理水患,就连三次经过家门都不曾回家,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舜放松对他的警惕。同时,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禹拉拢各部,树立自己的威信,最终在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杀死了舜,就连舜逃到南方的两个妃子都没放过。
看看这些,是不是觉得尧舜禹这三人,禹才是真正的赢家,他得了天下,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还留了美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让后代歌颂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