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admin
2023-06-06 21:44:06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1

十三经都是先秦文献吗?不是。

十三经都与周公旦有关系吗?不是。

十三经是周文化的结晶吗?与周文化有很大关系,但并非全是周文化结晶。

十三经是周人对周文化的总结吗?和上面的问题相近,有周人的总结,也有的不是。

钱玄同曾经说过:“过去的学术界,是被‘宗经’的思想支配的。而自宋以来多数学者所宗之经,则更是杂凑之书,就是流俗所谓《十三经》也者。所以无论治文学的,治历史的,治政治的,乃至治其它种种国故的,无不宗经——宗《十三经》。”

这段话,讲了这样几个含义——

《十三经》是杂凑之书;它是宋以后才“杂凑”在一起的;过去的学者们,都“宗经”——把《十三经》奉为神明。

钱先生说的未必全对,但不无道理。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2

《十三经》之名称,源自“经学”。

而“经学”,实际上起于西汉儒学的兴起——儒家,称本学派内的经典为“经”,研究这些经典的,就是“经学”。

所以,准确地表述,经学就是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

由此可知,儒家的经典,基本是把不符合自家“口味”的思想、学说排除在外的,比如,老庄道家、法家学说、孙子兵法等等,更为民间一些的墨家就不必说了。

如果说,墨家,与周王室的治理思想分歧严重的话,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西周的“柔远能迩”十分相近;法家,不谈“法”,只说“术、势”,也是周公等擅长的手段。

进一步说,在儒家那里,周文王、武王、周公,似乎是只讲“王道”摈弃“霸道”的。实则不然,《左传》也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论灭商还是平定“三监之乱”,武王和周公,那是大杀四方、屠劫无数的。孙子孙膑等,总结了以往的战争和军事经验,这也是周文化的一部分。不过,儒家不视其为“经典”,排斥掉了。

可以说,至少,《十三经》没能准确全面地“总结”周文化。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3

儒家经典,最早,只包括《诗》、《书》、《易》、《礼》、《乐》,并称六经。因《乐》有声无书,实际为“五经”。

据儒家说,不管是“六经”还是“五经”,都经过孔子审定,为“先王之陈迹”。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之学官,每经一人,家学教授学生。这是“经”及“经学”的正式创立。

除“五经”外,《春秋》有了《左传》、《公羊》、《谷梁》三传;《易》也有了《易传》。“不见经传”的说法,由此而生。

当时的“经书”,用“汉隶”书写,因此叫“今文经学”。

著名的“博士”,有董仲舒、京房、何休等人。以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为特色。这是正统官学。

不过,文化无法禁锢,在民间,有以先秦“篆书”写的“经书”为教材,私相授受,被称为“古文经学”。

以刘向的儿子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以讲文字训诂、典章制度为特色,反对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解读。

于是,从此形成了延续两千年的今文和古文经学之争。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4

到了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为几乎所有儒生仰视。所以,皆以郑说为准,争论暂息。

魏晋时期,普遍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被称作“正始之音”。

南北朝,“经学”分为南学、北学——南学多受玄学、佛学影响;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

隋唐,经学归于统一。孔颖达等奉旨编撰《五经正义》,并作为科举取士标准。

唐代,《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公羊》、《谷梁》、《左传》始称“九经”。

宋代,则又在“九经”基础上,加入了《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称为《十三经》。

也是在宋时,大儒朱熹从《礼记》里抽出了《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一起,合为《四书》。《四书》《五经》从此形成。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5

《十三经》中的每一“经”,形成各不相同。

《诗》,三百零五篇,据说原为三百一十篇,亡佚五篇。始称孔子删诗,于三千篇中删掉了百分之九十,当不确。大概原来确实数量很多,但到了孔子的时候,仅剩下了这些。尽管对《诗》不是没有争论,但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的各地、各种风格的诗作,应该可信。有没有改动呢?不能说没有,版本问题,流传问题,解读问题,都有可能与当初的原作有所出入。现在出土的汉简,也发现了与流行于世的版本之差异。

《书》,一般认为,孔安国本肯定是伪书,古文《书》被称为《逸周书》,现在所说的《书》,含二十八篇,其中有真有伪,包括有的篇,是从其他篇中分离出来的。战国时期,其中一些内容,被儒家化。特别是汉代,汉儒们,加进了自己的思想。对《书》,顾颉刚及弟子刘起釪的研究,应该说是集大成者。有兴趣可去详读。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6

《仪礼》,周公所作可能几乎没有。最早,是孔子所作。

《周礼》,成于战国有可能,但很小,更大可能是成于汉儒之手,至少内容经汉儒有所修改。

《礼记》,有说是大戴戴德和小戴戴圣所编,亦有说是东汉马融、卢植所编。具体他们依据何本编成,已很难考。但此“经”成于汉代,当无疑问。

《易》,郭沫若通过对金文的考订,认为,其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亦非一时。总之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成书于周初;一种认为,在孔子之后。郭沫若认为是后者,他的意见是,占卜卦筮可能早就存在,编撰者加进了故事和格言。

《左传》不传春秋,基本是学界共识。就是说,《左传》不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其与《春秋》相去不晚,成于战国应无问题。但其应与《国语》原为一书,后由汉儒分为两本。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7

《公羊》、《谷梁》疑问也多,不少学者以为,也是汉代一分为二而成,先秦无人提此二书。

《论语》,晚于《五经》。汉宣帝时,始有鲁齐两家传授——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其最初是曾子门下所述孔子言行,历战国和秦,汉儒各记所闻,因此时有增益。清代崔述曾专门考订《论语》,其所述,得到不少赞同。

《孝经》,是汉代儿童开蒙之书,即新入学儿童的修身教科书全书两千字,分为十八章,学者们说,显然是为了教学方便。

关于《尔雅》,《四库全书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类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这是说,《尔雅》,是一部“小学”之书,即训诂方面的书,不该列入“经”书之列。

《孟子》,争论最少。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现存七篇。《汉书.艺文志》载,另有外书四篇,共十一篇,此四篇已佚。

十三经,列举三字经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图8


总结一下——

《十三经》,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成于汉代。这也怪不得汉儒。秦皇一把烈火,烧断了秦及后世的史籍联系。除少量后来发现的壁藏古文史籍,其他都靠口耳相传,用今文隶书记录。在这个过程的那个中,难免有汉儒们的理解偏颇,也难免掺入自己的思想。好在,还是将先秦古籍保存了下来。

如此,第一,说《十三经》完全是周文化的“结晶”或“总结”,就不够准确——既有先秦的,又有汉儒的才对;另外,《十三经》绝对不是周文化的全部,还有很多精华,没有包含在其内。

不然。

十三经,有不少为汉及汉以后的伪作。从古至今,有学者考证为证。如现代历史学专家吕思勉《中国通史》就有论述。

本人指出一点,通行《周易》即《易经》就是伪作。

证据是,考古发现多个不同内容的周易。一,上博馆楚简,二,阜阳汉简。这两个周易尽管残缺,但从保存的资料看,二者不同,与通行本不同。三。马王堆帛书,保存完整,无论《易经》还是《易传》都与通行本不同。同一个周文王怎么可能作两套不同的周易?同一个孔子,怎么可能作两套不同的易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有“《易》曰:失之亳厘,差以千里”,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如今任何一本《易经》即使《易传》都不见踪影。国内学者专家,视而不见,还是装聋作哑?

补充一点,秦始皇不是焚书坑儒吗?既然如此,十三经又是从哪儿出来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猫咪吃了塑料袋怎么办 猫咪误食... 你知道吗?塑料袋放久了会长猫哦!要说猫咪对塑料袋的喜爱程度完完全全可以媲美纸箱家里只要一有塑料袋的响...
demo什么意思 demo版本... 618快到了,各位的小金库大概也在准备开闸放水了吧。没有小金库的,也该向老婆撒娇卖萌服个软了,一切只...
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世界上最漂亮... 此前在某网上,选出了全球265万颜值姣好的女性。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中,人们投票选出了心目中最美...
北京的名胜古迹 北京最著名的景... 北京从元代开始,逐渐走上帝国首都的道路,先是成为大辽朝五大首都之一的南京城,随着金灭辽,金代从海陵王...
春风一拂千山绿 春风轻拂千山绿... 新春对联欣赏1、天意无常顺子自然,万般皆苦唯有自渡。2、门迎百福吉星照,户纳千祥鸿运开。3、一门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