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间,自古以来认为,从除夕夜之后的正月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段就是过年。在这半个月期间,每天都是节日,都有它的由来,或是传说,或是有文献记载。不过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了。这十五天每天是什么节日?什么含义?许多人还是不知道的。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向大家作一简单地介绍,仅供参考。

正月初一,元旦节。《说文解字》中释义“元”是“始”,开始,“旦”是“明”,会意字,上面是个“日”,是太阳,下边是“一”是大地,“旦”象征着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的一年开始,传统上的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在古代正月初一称之为“岁首”。可见,元旦节自古以来是多么的重要,受人重视啊!元旦节要注意的事项就是扫地,不能动扫帚,否则,能把好运扫走。如果,不扫不行,那也要从外往家里扫。
正月初二,“迎婿节”。这一天是女儿回娘家拜年,女婿和女儿要携带着许多礼品孝敬岳父岳母。而岳父母要热情欢迎女婿和女儿回家,招待好女婿。自古以来流行“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的出嫁了,成了人家的人了,平时不能回家了,只能在正月初二这天回娘家。可见这个节日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女儿家庭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三,“羊日节”。传说是女娲造羊日子,这一天不能杀羊,而是要保护好羊。这个节主要是针对养羊的人说的。这一天养羊的人要敬重女娲娘娘,不能对羊开杀戒。大过年的猪、牛等好多肉还吃不完呢!不能再费工夫去杀羊了。更何况这是女娲娘娘造羊的日子,更不能乱来。可见这个“羊日节”含义也是非同一般的。
正月初四,“迎灶节”,民间俗称“接灶”、“接财神”。传说,这一天灶王爷爷年前去天界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后,与其他各路大神回来了。灶王爷爷来到民间,第一项工作就是查户口,看看谁家生火做饭了?如果查到谁家没有,那么,以后他不再保佑你了,也不去天界玉皇大帝那里替你说好话了。可见这个节也来不得半点马虎,关系到整个新的一年的运气啊!
正月初五,“送穷节”,也叫“破五”。说这一天天不明,就要掀炕席,扫炕上尘土,把灰尘送出门,到野外,鸣鞭炮、烧香纸,这叫“送穷”。回到家,再打扫院落,叫面貌一新。用这种方式,表达人们送穷心理,可见“送穷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正月初六,“开张节”。这一天指的是旧时商人的店铺和商铺开门、启市的日子,俗称“开张”。这天,商人们要燃放爆竹鞭炮,门口贴着对联喜气洋洋,开口发大财如意吉祥。含义六六大顺。鞭炮越响,烟火越亮,来年生意就会红红火火!这个节还真得过!还要过好!

正月初七,“人胜节”,也称“人庆节”。这个节是女娲娘娘造人的节日,是人的生日节。《占书》记载上天创造万物次序,人是“七人八谷”,“七人”指的就是初七这天,人降生了。因此有了除祛百病,如意吉祥之说,要放烟花,送“火神”,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这个节含义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意义重大。
正月初八,“顺星节”。这个节俗称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意思是说天界神仙要到民间视察,此时,天空中的星斗现身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说明天界神仙们心情好,预示着这年五谷丰登,否则,就会减产,这天皆与天界神仙们的心情有关。因此,这个节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今年的收成,人的衣食,可见这个节的重要性了。
正月初九,“天公节”。天公是我国闽南地区对玉皇大帝的尊称,传说正月初九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也称元始天尊,他在天界创始了自己的阐教门派,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大神,其地位在民间心目中十分尊贵。这天民众烧香点烛,举行祭拜活动,其意义不点自明,表达的是对玉皇大帝的敬仰,寄望的是人类平安生活。
正月初十,“石头节”。这是汉族民间的一个很奇葩的节日。说是这天不能搬动石头,要禁止使用石臼、石碾、石磨等石器,更不能开山凿石,用石料盖屋,而是要祭祀石头,焚香烧纸,供奉贡品。否则,会伤了庄稼,收成不好。这个节日反映了人们担心惧怕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对今年收成好、生活好的一种渴望的心理反应,其意义是积极的。
正月十一,“紫姑节”。这是个很特别的节日,“紫姑”是我国民间故事中的司厕之王。南宋文献《异苑》记载,紫姑原是小妾,遭她人嫉妒迫害致死于厕所。上天怜悯她,封神时把她封为厕神。从此,每到这天民间祭祀紫姑,因为紫姑代表着旧社会被压迫的女性,祭拜她的目的,就是希望紫姑神能保佑地位低下的女人不被欺凌。这个节日含义还是很特别的,很值得人们的关注。
正月十二,“灯棚节”。这是一个民俗活动,意思是元宵节快到了,要搭灯棚。从这天开始,人们动手准备元宵佳节活动了,搭盖灯棚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有童谣“十二搭灯棚”之说。正月十二搭盖灯棚,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日子红红火火,含义很好。
正月十三,“灶灯节”。灶灯节指的是正月十三在厨房灶下点灯,即“点灶灯”的日子,是民俗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也被称之为“灯头生日”。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就要临近了,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试点制作好的花灯,这就是“灯头”之日,寓意团圆日子即将到来。
正月十四,“试灯节”。元宵节之前最后一个所准备的节日,这是中国从唐朝以来,历代朝廷和民间都会做的一件事,搭建灯棚,张灯结彩,“试灯”看效果。同时形成了一个“灯市”,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易各式各样的灯,寓意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也称“上元节” 、“元夕” 、“观灯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活动丰富多彩,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猜灯谜、观彩灯、燃爆竹、放烟火、赏明月、吃元宵、合家欢、庆佳节,其乐融融,幸福美满!元宵节真正作为我国民俗节日,是汉魏以后,从唐代开始把元宵节张灯作为法定之事存在了。元宵节的的寓意在这里不讲了,读者比笔者还了解吧。
综上所述,是笔者所知道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一天的节日大体内容,其中包括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含义,当然全面性和详细性还达不到,只是简略地讲了讲。欢迎读者指正。
正月初一,过新年,岁之始,古称 “三朝”。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老婆带着老公回娘家
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正月初四迎灶神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初六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一种迎接美好日子的心理,
正月初七称为“人日”,说人是这一天造出来的。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人家吧鸟儿、鱼儿放生。
正月初九俗称“玉皇会”,各地有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又称“石磨日”“,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做得东西。
正月十一
请紫姑,请子婿,家家用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
正月十二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有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的习俗。
正月十四称为“试灯”节,为迎元宵佳节做各种准备。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古人玩的东西可多了,耍龙灯、猜灯谜、耍狮子、放烟花,划旱船、扭秧歌,甚至唐代这一天还有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打马球、登高,武术活动,其实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当时的娱乐活动,唐代元宵节最为热闹,从皇宫到民间倾城而出,甚至皇帝在皇城之内与民同乐,京城热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