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四书》,我们就会想起他们是元明清三代学子必读的书籍,相当于的我们现在的教材。
四书又称呼为四子书,分别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最早的四书其实是两书+两篇文章,直到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
其中认为《大学》中的「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的门人整理曾子的言语。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本书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进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

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南宋之前从未单独刊印。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頤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來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把它列为「四書」之首。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它出自孔子的孙子 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至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特别有种武功秘籍心法既视感)。 不过,目前现存的《中庸》是经过秦代的儒家学者修改过的。
《论语》想必大家最为熟悉
论语是什么?
就是一本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对话集(聊天记录),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多方面,內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最主要的经典。
《孟子》
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时候,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建议在读四书阶段,经和注都可以读,但是一定先读完经再读注。
推荐:朱熹《四書集注》
汉语言文学中的四书除了以上还有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大。
以上内容取自百度百科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 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朱熹把《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 《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顺序。
上一篇:有声书:鲁迅(鲁迅的作品)
下一篇:诗词赏析:忆江南 忆江南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