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卢绾。卢绾到底是什么人,他和汉高祖刘邦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卢绾何许人也
卢绾,沛丰邑中阳里人。是不是非常熟悉?对的,卢绾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不仅是同乡,而且是街坊,二人的父亲还是好朋友。更巧的是,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就像现在一些街坊好友的孩子们一样,卢绾从小和刘邦就在一起玩耍、一起读书。用现在的话说,卢绾和刘邦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说是“异姓兄弟”并不为过。事实上,早年的刘邦内心也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据史籍记载,整个汉王朝只有两个人可以不经通报直接进去刘邦寝室,一位是刘邦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楚元王刘交,另一位就是卢绾!换言之,刘邦早已把卢绾置于了与弟弟刘交同等的位置。

早在刘邦尚未正式称帝之时,便将卢绾封为了长安侯。长安,后来汉王朝的都城所在,是关中平原最肥沃的土地!刘邦能够把长安封给卢绾,足以说明二人之间的关系了。在刘邦称帝之后,一场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政治行动拉开了铁幕。可是,在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乱之后,刘邦却又把卢绾封为了燕王。要知道,卢绾虽然也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但他的军功远不及萧何、曹参、樊哙这样的开国元戎,这就显得极度不寻常了。或许刘邦心中早已把卢绾当成了自家亲兄弟,所以想都没想就把他封为了燕王。可在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大背景下,卢绾却不能不多想、不能倚老卖老,毕竟他姓卢而不是刘,他同样是异姓诸侯王!而这也为后来卢绾与刘邦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

说卢绾和刘邦“反目成仇”多少有些夸张了。卢绾与刘邦之间的矛盾更多地还是因为相互猜忌引起的隔阂,刘邦内心并不想置卢绾于死地,卢绾似乎也并不想彻底与刘邦这位发小撕破脸。于是才有了后来卢绾长时间滞留、徘徊于长城附近,直到刘邦去世才最终叛逃匈奴的事情。

为何卢绾最终和“好兄弟”刘邦分道扬镳
卢绾和刘邦的矛盾还要从陈豨反叛说起。对,就是那位和韩信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最终导致韩信被杀的陈豨。陈豨在代地举起反旗之后,刘邦亲自率大军平叛,同时命卢绾率燕国驻军从侧翼配合进攻。就在这时,走投无路的陈豨不得已选择了向匈奴求援。得到消息之后的卢绾为了堵死陈豨的这条路,利用燕国与匈奴接壤的便利,在陈豨之前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张胜,企图在匈奴高层中散播陈豨兵败如山倒的消息,阻止援救陈豨。换言之,直到这个时候,卢绾与刘邦之间仍然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接下来的事情却渐渐偏离了卢绾预设的轨道。张胜抵达匈奴之后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流亡匈奴的儿子,这位臧公子为了自身利益,主动当起了陈豨的说客,对张胜说:“现在皇帝正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你家燕王之所以仍然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周边战事不断,他才有了存在的意义。一旦陈豨的叛乱被平定,你家燕王还有什么用?离死期也就不远了。他要是倒了,使者你还有未来吗?”张胜一听,有理!于是,在未经请示卢绾的情况下便擅自决定劝说匈奴出兵援救陈豨。

卢绾见张胜久久不归,于是便上报刘邦,说张胜反了。结果,报告发出后,张胜回来了……随后如此这般地把臧公子的话给卢绾学了一遍,卢绾显然被说动了,心里开始有些七上八下,接下来便是昏招频出了。先是派人上报刘邦说自己搞错了,张胜没有反,企图留下张胜作为自己与匈奴之战的掮客。随后又派人联络陈豨,暗示陈豨与自己维持长期战争状态、兵连勿决,以此寻求自保。

卢绾给刘邦上书的前后矛盾顿时让刘邦产生了疑惑,但这个时候的刘邦还仅仅是疑惑,并没有想太多。可接下来的事,明显有些超出刘邦的心理承受范围了。陈豨所部降将提及卢绾与陈豨私下联络的事情,这让一直将卢绾视为亲兄弟的刘邦心凉了一大截!但刘邦内心依然不愿意相信卢绾会背叛自己,于是派出了使者召卢绾到长安,当年给自己一个解释。

这是卢绾向刘邦表白的最后机会,但卢绾因为担心自己步韩信的后尘,选择了称病拒绝。此举让刘邦的疑心进一步加重,于是派出了辟阳侯审食其(就是给刘邦戴绿帽子的那位)和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再次宣召,顺带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一听说是吕后的姘头来查自己,卢绾心中更慌了,韩信是谁杀的?就是吕后啊!此后,卢绾闭门谢客并私下对人说:“吕后接连杀了韩信、彭越,现在异姓诸侯王就剩我和长沙王吴芮了。皇帝生病,现在朝中都是吕后做主,他这是想要把我们赶尽杀绝啊!”于是,卢绾放弃了与刘邦最后和解的机会,再次拒绝前往长安。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卢绾牵连刚说完,后脚这话就传到了审食其耳朵里,转而又传到了刘邦耳朵里。听到这话之后,刘邦更加生气:“哥拿你当亲兄弟,你却把哥当贼防!”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当口,匈奴降人又提供了一条信息,卢绾在匈奴一直有使者存在。这下刘邦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垮了,他认定卢绾反了!于是派出樊哙攻打卢绾,后来又用周勃换下了樊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刘邦会派出樊哙和周勃而不是其他人?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文章的,很可能刘邦到这个时候依然没有想对卢绾赶尽杀绝。樊哙、周勃和卢绾未发迹时都是好朋友,关系都还不错。派他们,不至于会当场斩杀了卢绾,起码还可以给卢绾一个向自己方面解释的机会。换作别人,恐怕就未必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未必就是事实。

卢绾实际上也并不想与刘邦为敌,更加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他仅仅是想自保而已。因此,在与汉军交兵之后,卢绾也只是象征性地回击了几仗便带着家人、随从逃往了长城附近。很显然,卢绾是想叛逃匈奴。可奇怪的是,在抵达长城附近后,卢绾突然停下了脚步,一直留在汉境。直到听闻刘邦已故的消息之后,卢绾这才带着家人、随从踏上了匈奴的土地。个人认为,直到最后,卢绾其实还是希望刘邦能够回心转意、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毕竟二人是光屁股玩到大的感情,不是其他人可比的。只可惜,卢绾最终也没能等到这个机会……一切随着刘邦的死戛然而止,卢绾不得已只能出走匈奴。

说到底,卢绾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是由误会引起的,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件事背后又有着他的必然性,那就是皇权的排他性。无论亲兄弟也好、“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也罢,一旦威胁到皇位、皇权,不管是你有心还是无意,结局都一样。从卢绾与陈豨私下联络开始,他的结局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

刘邦和卢绾两家原本就相处的很不错,恰巧他们两个也在同一天降生,卢绾知道他这一生命中注定的和刘邦紧紧的缠绕在一起。
从懂事起,卢绾就一直陪伴在刘邦的身边,刘邦这个人胆子大、爱惹事,无论刘邦做什么,卢绾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他,整个沛县的人都知道,卢绾就是刘邦的影子,两个人是形影不离的连体婴。

刘邦斩白蛇起义后躲在芒砀山混日子,卢绾就在山里陪着他;刘邦领军征战沙场,卢绾就在战场陪着他;刘邦开国做皇帝,卢绾就在朝堂陪着他。总之有刘邦的地方就会有卢绾。
刘邦对于卢绾的宠爱远非其他丰沛功勋能比的,一直待在刘邦身边的卢绾虽然没有什么军功,但是他是汉朝第一任军队最高长官太尉,以长安为封地封为长安侯。即便如此,刘邦还是觉得对卢绾的封赏还是不够,正在纠结怎么继续赏赐得时候,燕王臧荼造反了,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剿灭,刘邦毫不犹豫的把燕王的王位赏给了卢绾。

做了燕王的卢绾人生第一次离开刘邦独立生活,他有点不知所措,除了全心全意的为刘邦服务,他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他变得茫然。
刘邦却没有闲下来,为了大汉江山的千秋万代,他开始收拾那些不服管教的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一个个的当世豪杰相继被诛杀,卢绾有点慌了,他这个异姓王显得越来越突兀,他不知道刘邦会怎么对待他,他会不会难逃被杀的命运。
人一旦慌乱就容易犯错,卢绾开始怀疑刘邦的用心与图谋,卢绾就此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到刘邦死讯传来时,卢绾知道一切已经无法回头,唯一的生路就是逃亡匈奴。

如果卢绾不曾离开过刘邦身边,他一定不会有自保的想法,他会一直按照刘邦给他规划的道路走下去。可是刘邦的厚爱让他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王,脱离刘邦独掌大权的卢绾第一次有了自我这个观念,有了为自己打算的念头,他开始质疑刘邦的做法,怀疑刘邦的用心,原本同心相连的两兄弟最终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