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火山岩一样的中原,各个大小诸侯国都沸腾起来了,他们攘攘皆为利来,都想争抢更多的土地,得到更大的利益。
就在国与国互相碰撞中,面积最大的晋国却先从内部瓦解了,晋国内部掌握实权的卿相你争我斗,最后获胜的赵、韩、魏三家将晋国瓜分了,自此历史就开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我们今天要说的吴起,就生活在这样纷乱的战国初期。
吴起,是卫国人,因为在家总游手好闲,被他的母亲骂了几句,于是他决定出去闯荡一番,临走前跟母亲发誓:“不为卿相,不回卫国!”此后,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官,都有不错的战功。
虽然吴起先后投奔了三个国家,但是他却一直是个忠心的人,一起来看看吴起的事迹吧。
吴起
01
吴起投奔鲁国
吴起先是投奔在鲁国,鲁国国君看他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大夫。不久之后齐国兴兵伐鲁,吴起被任命为大将军,率领军队去抵抗齐国军队。
齐国军队并不认识吴起,觉得是个无名之辈,于是放松了警惕。吴起就趁着敌军放松戒备之时,突然引兵进攻,大败齐军。
然而这场胜仗并没有为吴起赢得好前途,反而断送了他在鲁国的为官之路,因为鲁国大臣觉得,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家,却大败了齐国这个大国,以后肯定会招来祸患,所以不敢再用吴起,将吴起赶跑了。

02
吴起投奔魏国
吴起在鲁国无缘无故被赶跑,感觉很憋屈,但是没办法,别人的地盘别人说了算,于是就重新投奔了魏国。这时魏国国君是魏文侯,魏文侯是个明主,求贤若渴,很看重吴起。
这时魏文侯正在决定镇守西河的人选,刚好吴起来投奔,就任命了吴起为大将军,让他带兵抵御秦军的骚扰。吴起到了西河,修建城池,训练士兵,对士兵非常照顾,爱兵如子。
不久之后,秦国发生内乱,吴起趁着这个时机,带兵进攻秦国,夺取了秦国河西五城。魏文侯很高兴,任命了吴起为西河太守。
但是几年之后,魏文侯就去世了,此时相位也正好空缺,魏武侯即位后,并没有任用战功累累的吴起为相国,反而任命了没什么功劳的田文,吴起于是愤愤不平,找田文理论。
吴起知道了原因后,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没说什么,还是继续为魏武侯办事。可是因为功劳太大,后来被公叔痤所妒忌,设计陷害吴起,魏武侯听信了谗言,不再信任吴起,吴起没办法,又离开了魏国。

03
吴起投奔楚国
吴起离开魏国后,就来到了楚国,楚悼王一直听说吴起的才能,于是就封了吴起为相国,吴起“封卿拜相”的誓言在楚国也终于实现了,于是吴起更加努力地为楚王办事了。
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裁剪不必要的官员,停止那些远亲贵族的俸禄,用这些钱来加强军事力量,提高士兵的待遇,加强士兵的积极性,撤退那些纵横游说之人。
变法后,士兵个个都士气高涨,作战时英勇向前。在吴起的带领下,楚国军队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赵、韩、魏三国军队,向西讨伐了秦国。这时的楚国越来越强盛,诸侯各国都畏惧楚国。
可是不久之后楚悼王就去世了,先前被停止俸禄的那些贵族趁机起来造反,吴起最终被杀了。

结语:吴起一直是个忠心之人
古代常说,忠臣不事二主,然而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流行的却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像以忠臣闻名的豫让,在投奔智伯之前,也先后在范氏和中行氏任过职,还有商鞅、孙膑、苏秦也都是辗转多国,才找到赏识自己的君主。所以,我们不能以只追随过一个君主来评定他是否忠心,而应该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
言归正题,我们今天说的吴起,虽然先后投奔了三个国家,但是他却一直是个忠心的人。
在鲁国,吴起希望能升官封爵,奋勇杀敌,打败齐军,解了鲁国之危。在魏国,吴起训练魏武卒,攻取河西之地,镇守西河,秦军不敢进攻。在楚国,吴起发起变法,提高士兵的待遇,并使楚国强盛起来。
《东周列国志》记载吴起对魏文侯说:幕君侯折节下士,豪杰归心,愿执鞭马前。倘蒙驱使,虽肝脑涂地,亦无所恨。
吴起虽然一直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忠心为主,辛苦付出,只希望能得到重用,完成他封卿拜相的誓言。他在鲁国也好,魏国也好,楚国也好,只要国君重用他,信任他,他都是愿意肝脑涂地,为国付出。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反叛,也从没违背国君的命令,就算在魏国对得不到相位心有不甘,但是他还是仍然忠心地为魏国付出,可是他的忠心还是没能换来魏武侯的信任。
吴起他的一生也挺可悲的,一直想忠心事主,却总是被猜忌!
参考史料:《史记》、《东周列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