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妇女受儒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思想影响,“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要求妇女屈从男权,谨守所谓的品德、辞令、仪表、手艺的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压迫和岐视妇女的封建礼教,她们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甚至没有社会地位,出嫁以后随夫姓,也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着是婆家的人,死了是婆家的鬼,一切都是丈夫说了算,如果丈夫死了,要守妇道,不能再嫁,如表现(贞操)好的话,当地官员要向皇帝奏章送牌匾甚至立牌坊进行褒奖。否则,吐沫星子能淹死你,街坊邻居甚至整个村子的人见到你,就像瘟神一样都躲着你,加之她们把自己的贞操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再加上受封建礼教长时间的束缚,所以,她们不能再嫁也不敢再嫁,只能独居空房,守寡到老了。

古代寡妇不许再嫁是儒家″三从四德"好女不嫁二夫的束缚所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是封建以礼杀人,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是统治者束缚民众诉求,愚弄,奴化的工具?
中华民族深受其害两千多年?宋朝理学家朱熹更是把这杀人,吃人的礼数标榜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说辞,口是心非是儒家惯用的伎俩?实际是存了自己的私欲,灭了他人的诉求?什么是天理又天理何在?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大师却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完美″的诠释?
朱熹于寡妇胡氏交好,玩腻了为再纳两个尼姑做妾而甩之,又怕胡氏再找他人,特派手下人送去一块牌扁挂其门首,表彰其″贞洁″?实则在精神及肉体上给胡氏安上了一把"贞洁″锁?其意为寡妇是我的我可弃之,他人不 .可捡之更不可用之,原来这就是大师天理的由来,,,
古代的寡妇能坚持一辈子不再嫁,是受儒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的束缚而造成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正常人的思想,她们不是不想再嫁,因为是人都有正常的欲望,就算能绕开这个结儿,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结儿,那就是生存问题,两个人的担儿压在一个人身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可是她们又不敢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她们只好把这个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也有特立独行者,但她们有意或者无意地漠视了社会舆论,因为荡妇的帽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寡妇再嫁,在宋朝以前,社会舆论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在宋以后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寡妇再嫁,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天地难容的地步。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就象封存核事故的石棺一样,把寡妇想再嫁的那一点点欲望,牢牢地封在心底之下,这一切都缘于人是社会性动物,谁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生存,为适应环境,只能牺牲个人的意志。
再看现在的社会环境,女人们已经彻底地放飞了自我,别说寡妇可以自由再嫁,就是有家庭也束缚不住她们自由翱翔的心,她们可以视家庭为驿站,视婚姻为儿戏,这好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古代的寡妇坚持一辈子不再嫁人是受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歧视,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德说教上和社会舆论上。“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侍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全国到处都有一道文化景观,那就是贞节牌坊,各地方志上都有大批烈女节妇的记载。至于寡妇改嫁则有“沉潭”、责令自尽”等惩罚。在这种传统的道德观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寡妇的心酸与泪水,和无耐的痛苦,人必竟是高级动物,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下面有个有趣的案例,反映了当时社会通情达理的县官!

遇开明官员也有例外,《曾六如笔记》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的案例。
明代的淮安有一位十九岁的少妇守寡了,上无婆婆、下无儿女,只有正当年壮的公公和已经成人的叔子。三口人生活很不
方便,所以就想改嫁,于是写了一个简短的
状子。放告日,小寡妇将状纸递给知县,上面写着:“十八成婚,十九守享,夫死无子,翁鳏(guan)叔大,瓜田李下,是否当嫁?”24字。知县一看高兴地说,真乃千古奇状一篇,令人拍案叫绝,遂挥动朱笔,连写三个字:“嫁!嫁!嫁!”从而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衙门佳话。

所以说当时寡妇终身坚持一辈子不嫁有儒家道德思想的束缚更有社会舆论的绑架而导致的!反观今天很多人不满意,一言不会就离婚,不仅伤失了责任心还给下一代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夫妻双方应相互包容才会有幸福的家庭!

下一篇:高三励志电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