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曹操的经典智慧有点夸大了。曹操一代枭雄,一生所用谋略众多。得人心、惜才、目光长远、博学多才等都是他作为一代君王的优势。“割发代首”和“望梅止渴”只是他在讨伐途中用的一点小伎俩。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这2种做法是一种心理暗示,合理利用心理暗示,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割发代首”是为了让众人明白军法是对所有人的,一定要公平对待和遵守。这也是曹操危机公关的一次成功案例。得民心者得天下,行军途中,老百姓的麦地一定会影响行军速度,但是如果踏入麦地,对于行军是有利的,不利的是践踏了麦地,就得罪了百姓。失去民心可是大忌。这一点是古时君王最应该言明的军纪。曹操的马也是不争气,限主人于不义,突然跑到麦地中,让曹操尴尬至极,但能怎么办呢?军法就是军法,此行为是有杀生之祸的。曹操是何人?奸雄一个,喊来主薄,要定自己的罪。这可为难死了主薄,定了罪,曹操就要砍头,不定罪,就要砍自己的头。搞法律的人就是不一样,歪理一大堆,竟然说出古法不针对尊贵的人,特别是军中主帅。曹操也就有了台阶可下,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护犊子。曹操又急中生智,割下一缕头发,代替头颅,并对军中将官和士兵们申明,因为还要统军打仗,我暂时不能死,为了严明军纪。以割发代首,震慑了三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望梅止渴”同样是曹操在行军途中为了督促大军加快行进步伐给的另一个心理暗示,同样效果明显。攻打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一处梅林,又大又好吃”。将官及士兵们听后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马上就不觉得渴了,行军速度也加快了,干了很长的路程后,虽说没看到梅林,但是找到了水源,也算是止渴了。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

的确,这2个经典故事确实反映了曹操的机智过人和高超的御兵能力。曹操一生用人无数、用计无数。打袁术攻心为上,让其子互斗,等到几败俱伤后,直接收割,省时省力。攻打袁绍第一仗,利用午时的最强光线进攻,以少胜多,击溃袁绍大军。成功的人必须要头脑灵光、用人就要用心,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这就是曹操的厉害之处。

我个人的观点,《割发代首》和《望梅止渴》都是曹操身上发生的故事,集中体现曹操当年南征北战之时谋略和智慧。

《割发代首》出自曹操伐张绣,当时立下军规:“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偏偏现实如此蹊跷,曹操所乘之马受惊,慌乱之下践踏麦地,当着众将士的面,曹操问军法官,该当何罪?军法官回答按律当斩,郭嘉进言:按《春秋》之法,罚不加于尊。曹操拔出佩剑说按理说罪当死罪,但是自己身为主帅,肩负重担。于是割下头发放在地上以示惩罚。
这个故事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上看,曹操真是个伪君子,自己立下军法,却带头违反,十足狡诈之徒。表面军纪严明,执法公正,实际偭规越矩,枉法营私。
但据史料记载,曹操割发代首并非完全营私舞弊行为,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弃也”,在当时人人都是长发束之,割发是一种刑法,叫“髡”刑。当是短发是奴棣的象征,更多是一种耻辱的象征。曹操贵为三军统帅,能够忍辱负重,严守军纪,实属不易。

正是曹操身体力行,严明军机,行军秋毫无犯,曹操占据啦道德的主动权,所向之处,受人拥护。这也是前期他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占据一席之地,并且统一北方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觉得曹操割发代首的行为,有两层意思,既体现严肃军纪,以正军威,作战决心坚定;另一层曹操执法灵活,狡诈多变。割发代首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只有曹操自己用过,曹操还对其账下的谋士崔琰用过,我觉得这种今天看来有从轻处罚,戴罪立功之嫌,更能体现其宽厚仁慈一面。
另外一个故事,望梅止渴,出自曹操伐张绣,一次行军途中,路途天气炎热,军士口渴难耐,行军缓慢,曹操担心贻误战机,直着前面大喊: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翻过这座山就快到啦。于是士兵听啦,精神大震,行军速度加快,最终打败张绣。

说到望梅止渴,我以第影响就是画饼充饥,两个故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善意的谎言,另一个是自欺欺人。也同样反应一个事实,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自己的心理所欺骗,宁可信其有。
这两个故事只是曹操智慧的缩影,以小见大,曹操之所以能够被人称之为奸雄,之所以能够一举统一北方,之所以能够在三足鼎立之势站的先机。跟其智慧是密切相关的,在那个动荡年代,人性浮动,社会混乱,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渴望,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慨。
小结:曹操是个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戎马一生,历经磨难,写下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上一篇:鸟巢开过个人演唱会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