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波罗
公元十三世纪南宋末年,有大批欧洲人来华旅行,而这些人当中,恐怕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马克波罗了。这位意大利旅行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极具异域情调的画卷。
在他的游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多达一百多个城市的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能充分地学习到地理学史、亚洲历史及中西交通史等知识,当然,也能透过他的细致的笔墨,品尝到每段路程中的“美食韵味”!

马可波罗游记
第一站——中东和中亚
马克波罗游记第一卷中讲到了中东和中亚这些来中国必经之地。作为充满神秘气氛的中东和中亚,他们的美食也是极具神秘感的。
中东当地的人都很喜爱吃经典蘸酱“鹰嘴豆泥”,把鹰嘴豆磨成豆蓉,浇上芝麻酱,淋上橄榄油,配上特制东方香料混合即成,还有烤肉、扁面包的超级搭档“茄子泥”和像极了“口袋面包”的“皮塔饼”;中亚地区油炸饺子比较常见,常用于家庭待客,用面皮包裹着羊肉等馅料食用,还有比较有代表性的酥脆带奶香的Patyr烤饼和以新鲜土豆和鲜嫩羊肉烹制的土豆羊肉大餐。

鹰嘴豆泥
第二站——中国
中国美食众多,与马克波罗密切相关的便是当时的南宋美食了。他描述,在南宋时期,鱼类和各种猎物种类就挺多,而且价格低廉。所以那时的人们能拥有“口腹之欲”。
吃鱼可以选择赤鱼膘、脍鲈鱼和油炸春鱼等达三十几种鱼肴,还有清撺鹿肉和炒兔等肉味,甚至在当时,人们正餐后还有吃水果(包括水果制品)的习惯,糖脆梅、荔枝膏和蜜枣儿等名称,现代人或许有些连都没听过。

第三站——东方沿海及非洲东岸
马可波罗的第三卷主要是介绍的东方沿海和非洲东岸。东方沿海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地区,像是日本的美食,寿司、生鱼片、荞麦面、怀石料理…人人都能数个两分钟不带重样;印度的咖喱和飞饼想必也是不陌生的,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也擅长用“美食魔法”,他们会在食品中加Masala(玛萨拉)的“混合香料”,随意组合比例,加入黑胡椒、姜黄、小茴香籽等香料。
提到非洲东海岸,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可以提一下坦桑尼亚,在坦桑尼亚当地,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瓷器的博物馆,据说是郑和那会带过去的。坦桑尼亚也有很多中国美食,像江南的茶和河南的烩饼都很流行,他们主食以玉米、甜薯和大米为主,配以牛肉、羊肉、鸡肉和鱼作为肉类食品。日常偏爱被称为国菜的Ugali,就是将玉米面在水中煮成浓稠的玉米糊,再团成生面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