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知道《呼啸山庄》是一部极具先锋性和结构性的作品。
主要情节用一位家族秘闻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因此,除首尾几章外,其余部分均使用了非线性倒叙的记叙方法。
不仅如此,在整个主体部分里,还融入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书信往来以推动故事。
现在大多数这种手法以古典小说的范畴来看非常超前——非线性基本倒叙和POV镜头推进是如今常用的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
接下来,你要了解的,是勃朗特三姐妹的身世。
01
旷野,风呼啸,昼夜不停。
山区小镇桑顿在粗犷的群山中孑然独立。
声声议论,阵阵踱步,鹅毛笔的奋笔疾书在风策中隐匿。
1846年,曾经被荒原掩盖的渺小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勃朗特三姐妹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完成了世界级的作品:
《简爱》(夏洛蒂),《艾格妮丝.格雷》(安妮),以及“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
02

艾米莉.勃朗特一生短暂,《呼啸山庄》问世一年后就匆匆离去,在偏僻的山乡里也没有过多关于她的文字记录,只能从他人的口中略知一二:
姐姐夏洛蒂说,她是“比男人刚强,比小孩单纯”的女性。
在她老师看来,艾米莉身上有种男人也少有的“逻辑头脑和辩论才能”。
后人的研究也众说纷纭,她是反抗主义,是女权主义,是新历史主义......
著名神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给出的结论是,艾米莉是一位“出于受压制的性饥渴”作为创作动力的作家——当然,弗洛神棍的一切精神分析都会归综到“性饥渴”。
总之,但凡读过《呼啸山庄》的人,都为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好奇。
03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文字大多数时候能反应写作者的内心。
艾米莉的性格很好了解,看看她的诗集,你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世上唯独我,活着无人关心,
死后也无人哀悼;
自从出世,没人为我生一缕忧愁,
露一丝微笑。
04
《呼啸山庄》是一部极具先锋性和结构性的作品。
主要情节用一位家族秘闻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因此,除首尾几章外,其余部分均使用了非线性倒叙的记叙方法。
不仅如此,在整个主体部分里,还融入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书信往来以推动故事。
现在大多数人对这种结构充满溢美之词,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手法以古典小说的范畴来看固然超前——非线性基本倒叙和POV镜头推进是如今常用的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但是,单以《呼啸山庄》来说,艾米莉在这方面的写作技巧并不成熟。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艾米莉了解这个故事,沉郁敏感的她,在自己的幽室里创作了狂风呼啸下极端的爱恨。
05

作者的创作过程有时能分为两类:
一类作者知道整个故事的框架,并且牢牢抓住每个人命运,让他们走在预设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另一类作者是让故事随着意识的流动慢慢展开,大多数时候剧情走向和最初的构想完全不同。
艾米莉属于前者。
书中的“我”洛克伍德来到呼啸山庄后,整个氛围立即从避世的爽快变得荒凉败落,希思克里夫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让读者感到隐隐的危机四伏。
之后,“我”在窗台上看到“凯瑟琳.恩肖,凯瑟琳.希思克里夫,凯瑟琳.林顿”的画像;
看到希思克里夫朝窗外大喊:“进来吧,凯西”;
在梦中看到过往的魂灵......
作者在这个时候已将两代人的悲剧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诡异画面中埋下。
06
艾米莉的作品在当时不被看好的原因也许归因于此:
在过短的篇章中塞进了太多主要人物和故事伏笔,让文本密度过大。
同时不断变换的视角,和跳跃的镜头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凌乱感。
可以这么说,即便当下已习惯这种表达手法的读者也会吃力。
07

你可以把故事前半部分认为是淘汰读者的门槛,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所有的谜题慢慢解开之后,一种渐入佳境,恍然大悟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
极端的爱恨在呼啸的狂风下变成一团混沌,无法准确定义的情感,在希斯克利夫用痴狂的手段与爱人长眠后,将故事推动到了荡气回肠的结局。
两代人的爱,30余年的时间跨度,情起于相似的年纪,终于肉体过早的消亡。
不过一种爱恨模糊。
另一种,青涩却悲戚刻骨。
一生从未体验过爱情欢愉的艾米莉,一生寡言而被冷漠的艾米莉,用她澎湃的文字,把她理解的世界写进书中的墓碑,情感从地下蔓延及地上,从纸里透过纸外,直到一切都化为山庄上呼啸的狂风,久久不息。
一部命运坎坷的经典文学作品。
虽然现在《呼啸山庄》早已被列入世界十大名著,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和追捧,但是关于这部作品的质疑和争议一直存在。
不论是在作品刚刚出版时,还是今天,仍然有很多的人不喜欢这本名著。主要因为书中大篇幅的复仇情节,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三观。比如希斯克利夫为了报仇,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丝毫看不到父子亲情。很多人觉得,这就是疯狂复仇的故事。
在《呼啸山庄》刚出版的时候,艾米莉并没有像姐姐夏洛蒂一样一夜成名。就连亲姐姐也无法理解妹妹《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评论界更是把它贬地一文不值。
半个世纪以后,随着艾米莉个人传记的出版,《呼啸山庄》的价值才一步步被评论界所认可,甚至有人说勃朗特三姐妹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艾米莉而不是夏洛蒂。可惜,《呼啸山庄》出版一年以后,艾米莉就去世了,年仅30岁。
写作手法
《呼啸山庄》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是很有超前性的,以至于很多人看了两三章还摸不着头脑,故事主体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只有前三章和后四章是顺叙。艾米莉通过前三章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吸引着读者读下去。
《呼啸山庄》的社会意义
个人认为能获得极高文学赞誉的作品,一定讲述的不只是个单纯的故事。故事通常只是载体,艾米莉通过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想要表达什么?
艾米莉通过一个魔鬼疯狂的复仇,抨击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金钱至上,身份第一的社会现实,是这种社会扭曲了三观和人性。
以个人理解,只想到这些,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