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就是对屈原一生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楚国贵族
屈原的命运与生俱来,他是楚武王熊通的子孙,生来就带着振兴楚国的使命!
渊博的知识,明于治乱的本领和善于辞令的才智,在奸佞称道的时代,注定了他的无家可归的结局。
这位楚国贵族,早年曾一度深得楚怀王信任,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在辉煌的朝堂上,楚怀王常常与屈原商讨国事,笑谈战国的烽烟。
那段时光,对于身负青云之志的屈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段蜜月期。
他亲自参与楚国法律的制定,力主彰明法度,举任贤能,兴利制弊,联齐抗秦。
在屈原看来,强秦并不可怕,天下“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只要变法改革图新,
楚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遭小人排挤
在屈原的辅佐下,楚国国力日渐增强,一度出现了一个物阜民丰、国富兵强的局面。
踌躇满志的屈原将将长须,深吸一口气,他憧憬着楚国一统六合的未来,全然没有注意就在他的身边,已经布满了阴霾。
屈原身边的阴霾来自楚国内部,也来自秦国。当楚怀王的治国安邦之举盖出一人之手,当一个臣子成为一个国家行动的重要决策者,群小的愤懑便不可遏制。
新尚、子兰等人不能容忍屈原的平步青云,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陷害这位忠良之臣,而颇善纵横之术的秦人张仪则恰恰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
他买通了新尚、子兰这些视屈原为眼中钉的佞臣,同时也用重金贿赂了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张仪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屈原逐出楚国,拆散由其建立的齐楚之盟。

楚王昏庸 沦为人质
浓重的阴霾最终遮住了楚国的丽日晴空。
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早在楚宫上下做过铺垫的张仪声势浩大地来到楚国,以“献的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
而彼时的楚怀王在新尚、子兰、郑袖一干群小的怂恿蛊惑下,不仅与忠心为其效命的屈原产生了隔阂,而且也在逐渐丧失强国的斗志变成一个贪图便宜的小人。
为了区区六百里商於之地,他没有听进屈原的抗议直谏,而是马上答应张仪,断绝了来之不易的齐楚之盟。
然而,张仪的承诺并未兑现,楚怀王盛怒之下,遂两度发兵秦国,结果均遭惨败。
遭到驱逐,流放汉北
彼时的楚怀王,已再无与强秦抗衡的信心。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5年),这位利令智昏的楚国国君已经与怀揣安邦之策的屈原渐行渐远。
他没有听进屈原劝其与齐重新修好的哭谏,而是欣欣然赴秦楚黄棘之盟,彻底向秦国投怀送抱。
临行之前,他没有忘记给不识趣的屈原一个惩罚,那就是:将其逐出楚国都城郢都,流放汉北。

事隔六年之后,即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楚怀王将屈原召回了郢都,然而,此时的楚怀王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
就在这年,他兴冲冲地再赴秦王武关之约。
他没有想到,这会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外交活动,他被扣留在了秦国,成了一名被软禁的人质,并最终客死异乡。
“悲回风之摇意兮,心冤结而内伤”
楚怀王被扣秦国之后,楚顷襄王即位了。
这位继任者较之前任,昏昏然之态,比其父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继续对秦实行投降政策,而此时的屈原再怎样苦谏也无济于事。
当逆耳忠言最终令这位新任楚君盛怒不已,屈原的下场只能是再次被逐出郢都。
这一次他被流放到了江南,一个忠心取耿的臣子一个悲愤交集的文人,自此流离于沅流、湘二水之间。
而苍凉的水面上,首次开始跳跃才情四溢的文字。
“悲回风之摇意兮,心冤结而内伤”,屈原的离骚体,因流放而美丽,也因流放而凄凉。
“岸芷汀兰”,“美人神女”,是一种自赏,也是一种自伤。
有人说,屈原因听懂了天问中所有的回答而神圣,但人们不会知道,屈原的痛苦,正源于他善听的耳朵。
神谕令他热情澎湃,而王朝的障壁却异常坚实,他无力推倒,更无力重建。
于是,浸着血泪的“乱曰”便独树一帜,青灯微弱,屈原,用一柄长铁挑起火光照亮心中的绝望。

永远的屈原,永远的纪念
楚顷襄王二十ー年(公元前278年),当秦将白起率领浩浩荡荡的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郢都,游走于湘水之滨的屈原再也无法抑止心中的悲愤,他抱着一块巨石自沉于汨罗江中。
汨罗江涛声震天,忧伤的屈原不会知道:自他沉江的那一天,中国民间多了一个被称作“端午”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赛龙舟、吃棕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人格与文格,两干多年过去,从未停息......
关于屈原投江,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屈原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忠臣,忠臣不想活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觉得一生的抱负无处展现,自己所效忠的王朝有了很大的危机。 屈原当时的老大是楚怀王,楚怀王在大家的心里一直都是一种昏君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楚怀王作为君主却宠信奸臣,明明是掌握一个大国,但是却爱好奇珍异宝,对财货也很贪婪,当时的秦国正是抓住了楚怀王这种心理,才将他软禁在了秦国。
所以屈原在这种老大手里干活,多么的憋屈啊,如果你的上司是个笨蛋,而你能力很强,你就知道了,楚怀王一开始还行,毕竟刚当上一方诸侯嘛,对很多事情还是比较好奇,也比较敬畏,所以对屈原这种优秀的臣子也很赏识。 然而过了几年,估计是老大当习惯了,没有新鲜感了,于是就开始在后宫里开心的玩了,这个时候屈原就不被楚怀王重视了,这个心理落差也挺大的,在加上楚国的劲敌秦国人家发展的一天比一天好,屈原心里就着急上火啊。
可是人家老大不急啊,于是屈原就开始难过了,根据史书记载,屈原早年位极人臣,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生活就比较困难了,没过多久屈原就投江了,屈原投江以后,当地的百姓就开始骂楚怀王,认为是这个大王不好。 一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屈原就是因为被楚怀王气的跳江的,这种观点很流行,但是是不是事实呢?几千年前的真相我们无法验证,但是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我们也是能够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