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让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我是不是应该读书?读以后总记不住,那是不是就等于徒劳无功?我们总会不经意被这些问题困扰,这见怪不怪。
那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从2个层面上说说我的看法。
最底层的读书应该就是课堂的认知时代。那个时候的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思想觉悟:觉得读书要有什么用,能改变自己些什么。一味地埋头苦读,只是因为要应试,为了在题海战术中胜出。无论是死记硬背也好,灵活理解也好,都是为了那个红色的分数能高得亮瞎眼。
后来长大了才发觉以前课堂上学的,大部分们都无法像应试时记得牢固,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些最基层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基础。读书带给的我们的是“改运”的开始。古语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读书无论于古代还是现代,它都是功名成就的转折点,意义是开辟一条新路。
当书读得多了,人就会开始受书中所言影响。是的,尽管我们已经无法像读书时那样记起每一本书的字字句句,因为我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填鸭式”教育的强制性阅读。大部分人变得自由、懒散,思维也不外乎这样。或许读书的时候借助诸如“精英特速读”训练后能过目不忘,现在却是转眼便忘。那既然都会忘了,是不是就没有再读的意义了?对于我想借用一位老者的故事回答。
老者让小童用放在角落里的篮子到山脚下打水,小童到达山脚提水后便拼全力奔跑,在两地之间往返多次,可沿途,篮子里的水早就一泻而尽。小童看着空空如也的水缸,再看看手中的篮子,一脸沮丧地问老者:“一切都没有改变,水缸依然没水,篮子依然是空的,而我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老者笑了,指了指他手中的蓝子,说道:“你没看到这篮子干净了吗?尽管它没能装水,但多次的冲刷却让篮子原本的污垢消失了,它变得干净如新。
这个竹篮打水的过程,其实与我们读书无法记住内容的过程是相似的。看似表面我们是什么都没得到,但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思想里的污垢经已得到洗涤。我们被慢慢感染,慢慢变得会思考,最终就达到自我意识上的改变—一也就是篮子如新一般。
一本好书,就如一盏明灯,尽管它并不是真的发亮,但它的确可以温暖你的心怀,清醒你的思绪。这个意识上的转变,也就是读书深层的意义。书,是肯定要读的,无需介怀自己记得住多少,能背诵多少,因为它的改变功力是潜移默化的。而一定要读书,是因为归根到底,读书的意义就是让生活更好,让生命更有意义。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决定孩子是否对父母信任,决定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地位。这些都决定父母的话在孩子心中的分量,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讲一个辅导孩子的例子,供借鉴:
一个银行行长,他儿子上高三,不爱好好学习,跑了,离家出走了,说我不考试,因为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他们一看糟糕了,这孩子这样子下去不行。
后来儿子回来以后,他们也没骂孩子,他有一天趁着家庭氛围很好的时候,他就问他儿子他说,儿子,爸爸还没问过你的理想。我想知道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或者你这次高中马上毕业以后,你打算做些什么呢?他儿子说我的理想是当电影明星,很多家里边说你当什么电影明星,看你长那样,注意,这是评判。
当哪种类型的电影明星?我想做黄晓明那样的,我要演技加偶像派。实力偶像派,我能成为这样的。那很好,这个目标特别棒。那我问你,现在你距离成为黄晓明这样的明星还差在哪呢?他说差在哪?我如果能上北京电影学院的话,我觉得我就离他们更近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
这个目标慢慢清楚了,这孩子想上北京电影学院你发现了吗?然后他爸爸讲,那好,如果咱们是要考北京电影学院,你觉得咱们现在的这个现状距离北京电影学院还有多远的距离?他说我现在我觉得文化课这事问题不大,因为北京电影学院本来招分就不太高,我这文化课还可以,如果是专业的话,我的表演我觉得突击一下肯定能够考上。唯一的问题我觉得就是我的英语稍微差一点,如果英语成绩再能够涨个二三十分,我这学校肯定能考上。
他爸还没有给建议,他爸说,那你觉得咱们怎么做能够把英语成绩补上来?他儿子说,你给我请个家教,你给我起个英语家教,我还有三个月,我突击一下,我英语肯定能上来。爸,你真的支持我读北京电影学院吗?他爸说没问题,我支持你。
他儿子主动要求他爸给他请英语的家教,然后在家里面闷头玩命学英语。然后你发现光学英语还不行,数学也得学,政治也得学,这些课得学上来,后来他儿子成绩就开始出现大幅地上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找到了学习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孩子找到了我要为我的未来负责,他才会愿意主动做这个事。
上一篇:玩竞彩的与玩外围的
下一篇:猴面包树在中国南方能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