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流传颇广的八卦,那就是说乾隆帝与傅恒的夫人存在奸情,身为乾隆帝之妻傅恒之姐的富察皇后(孝贤纯皇后)因此积忿于心,于乾隆十三年东巡时在山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运河赴水而亡。
这个说法见于《清朝野史大观》、印鸾章《清鉴纲目》、蔡东藩《清史演义》、高阳《乾隆韵事》、《清朝的皇帝》等文史著作,富察皇后的赴水而亡在不同的陈述中,有“逼以坠水”、“失足蹈水”、“自行赴水”等好几种说法,但说的热闹,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反过来,从《清高宗实录》所载的乾隆帝一行的行程和当时富察皇后的身体状况看,乾隆帝既没有“舟中夜宴”、寻欢作乐的时间空档,富察皇后也没有“诮让备至”或“因事进谏,语颇激切”的精神头。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

(《如懿传》中的富察皇后)
也有学者指出当时讣告天下的谕旨中有两处文字,一处是“忽遭变故”,一处说“值此事故”,都有意外去世的语感,而富察皇后是病死,这显示其中必有隐情。
其实,这是这一类型的谕旨的常用表达方式。雍正帝驾崩翌日发布的谕旨中称:
今忽遭大故,龙驭上宾。
乾隆帝圣母皇太后病逝当日发布的谕旨称:
今朕遭此大故。
随后谕旨中屡屡有“猝遭大故”、“奄遭大故”的表述方式。
一来,这类表示意外去世的词汇本身是常用的惯例;二来,富察皇后本人三月初在济南起病(原先的身体健康不佳和病根是另一回事),到三月十一日就去世了,说是“突然”、“意外”也合理。

乾隆帝因为孝贤纯皇后葬礼的各种细节,既恩出格外,采用了超过之前所有清朝皇后的丧仪规格,又掀起轩然大波,严厉惩罚了很多没有表示出悲痛或者做错事情的臣下,这是集权君主威福自用、人莫予毒的做派,是宣泄感情的方式,也是把自己的悲痛烦躁的恶劣情绪迁怒于人,而不是高阳(许晏骈)说的因为皇后不正常死亡造成极大的政治隐患必须大大运用权术,胁之以威,临之以恩,让臣子奴才们怀德畏威,从而对自己惟命是从。
一个非常滥情的风流天子仍然有自己心爱的人,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承认。

乾隆帝对继皇后一开始也是有感情的。孝贤纯皇后去世当年的七月,辉发那拉氏(一作乌拉那拉氏)晋封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为了表示对孝贤纯皇后的哀思,皇后之立要再等两年)。虽然,这个册封形式上是奉皇太后懿旨貌似勉勉强强进行的,但是所谓皇太后懿旨实质上只是为了做得漂亮,既不显得皇帝新丧皇后之后急吼吼要立新的,也间接把需要夸赞继皇后的内容用母亲的话呈现出来。

(《如懿传》中周迅饰演的继皇后,为该剧主角)

(《延禧攻略》中佘诗曼饰演的继皇后,在该剧中是反派)
从乾隆十五年继皇后被正式立为皇后到乾隆三十年,那拉氏一共做了15年皇后,如果从十三年算起,她实际上做了17年实际和名义上的皇后,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无论是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狩、皇陵拜祭,乾隆帝都令皇后随驾同行。
继皇后共为乾隆帝生育两子一女,其中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皆幼殇,只有一子皇十二子永璂长大成人。

继皇后和乾隆帝发生纠纷进而闹翻的原因不详,乾隆帝后来在谕旨中说:
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
还是没有说出原因,满洲女子剪发是守丧时候的表现,这或许是乾隆帝所谓“国俗所最忌者”的根据,后来乾隆帝又说:
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
语气犹疑,显得乾隆帝本人也不确定到底恨意由何而生。
继皇后未必是出于此意,但表示恩断义绝,或许并没有问题。
从乾隆帝的角度,虽然自称仁至义尽,但大有你不仁我不义的做派,后来继皇后丧仪无论是规格还是花费,都低到不能再低。
但是,乾隆帝还是会迁怒于人,他曾经命人审讯继皇后的3个宫女,意思是叫你们出去你们就出去(让皇后独自剪发),如果要寻自尽难道你们也装不知道吗?

反目成仇之中不乏我爱你(虽然这个爱并不排他)你居然敢不领情的愤愤之意,因而也算爱过吧。

而我们从现代回望,从罗切斯特的角度,简爱和阁楼上的疯女人自然不同,但分别站在简爱和阁楼上的疯女人的角度,或许各自都有不为人知的心曲。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是富察皇后。
理由?
乾隆一辈子写诗四万多首,绝大多数都很平庸。最好的几十首是怀念富察皇后的悼亡诗。正因为有真情实感,皇帝才能够写出精品。
富察皇后为丈夫生下过两个儿子,乾隆都想立他们为太子。长子永琏只有几岁,皇帝就把他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可惜造化弄人,永琏夭折了。后来富察皇后又生下永琮,乾隆也想立他为太子,没想到永琮也夭折了。
在丧子的沉重打击下,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病逝于山东。谁曾想,竟然引发了丧葬风波。几十位大臣因为治丧不力,被皇帝处分,最严重的甚至自杀。
在没有皇后的四十多年里,每当忌日,乾隆都会到长春宫睹物思人。八十六岁高龄了,乾隆还带着嘉庆皇帝去清东陵,给孝贤皇后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