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压岁钱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最早给孩子压岁钱是为了把玩和辟邪,因为那个年代大多都是铜钱,可以串起来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小孩子一蹦一跳的玩耍,既欢乐又能起到避“祟”(传说中的一种小妖)的作用。
后来由“祟”,演变为“岁”,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有了现在的压岁钱。
作为父母,给孩子压岁钱一是为了祝福,二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吉祥,三是为了给孩子希望和鼓励,不管钱多钱少,都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年味。
什么时候给合适,这要看当地的习俗。农村城市,北方南方都有地域的不同,只要有钱给,孩子们都是高兴的。
我是北方人,记得小时候,父母发压岁钱都是在吃了年夜饭后发放的。我们这里的习俗是,除夕天将黑时大人带着孩子们到祖坟之地烧香烧纸,磕头后回来,所谓“请年”。晚上八点后,烧了贴在灶前墙上一周的“灶王爷”,叫“辞灶”。这些在孩子们的眼里虽然有趣,但其实最盼望的却是午夜十二点时吃完饺子后父母能发给自己压岁钱。五六十年代时生活贫穷,没有红纸包裹,父母只能从大到小,依次拿着现金发给我们,老大多几角,老二少几角,老三再少点,换来的都是高兴和欢呼,全家人皆大欢喜,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现在生活好了,压岁钱要用红包装了,钱数也多了,但在我们这里依然流行着年夜饭后发红包的习惯。
过年什么时候发压岁钱,其实各地大不相同,只要入乡随俗,只要一家人高高兴兴,只要钱包鼓一点,哪个孩子不欢雀跳跃呢?
首先谢谢悟空的邀请。我个人觉得压岁钱给的最合适的时间应该是大年初一早上。为啥这么说呢?我们那边有个习俗,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那就是大年初一 〈出行〉。
啥叫〈出行〉呢?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全队的人都要聚在一个地方上进行一些祭祀活动。祭祀的地方一般都在靠近庄子周围的地里面。到了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拿一个盘子,里面摆几个自己家做的馒头,放上鞭炮,香(庙里拜佛用的那个香),而且只能是男的出席这个活动,家里的女的一般是不出席的。孩子们除外。
到了那个地方,人齐了以后就开始放鞭炮,上香,由年长着再念一些祭词,大家一起磕头,等等。就这样〈出行〉活动就结束了,结束以后回到家,父母才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而且我觉着这个时间点也是比较合适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