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不清楚,元稹的“渣男”称号是怎么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个帽子扣在他的头上有些冤。
大多数认为元稹的“渣”,是因为有很多人认为《莺莺传》里的张生就是元稹本人,所以《莺莺传》相当于元稹的青春自传。
在这本书里,张生始乱终弃,还偏偏令人生厌地为自己的无耻行为找借口,大体之意就是红颜祸水,所以我为了保持自身的品性,远离祸水。
于是,元稹就“渣”了,“渣”得莫名其妙!
元稹果真是张生的原型么?做为一个文人,尤其是文学成就相当嗨的牛人,难道会不知道如此写小说,如此写始乱终弃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小可不认为张生就是元稹,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元稹多情,张生忍情。
可是多情的元稹却是整个唐朝诗人写悼亡诗最多的男人!
没错,整个唐朝,整个唐诗,以悼亡而论,元稹排在第一位。
如果说当时元稹娶韦丛是为了可以更容易地当官,这一点我信,但婚后艰苦的生活,以及韦丛的贤淑绝对融化了元稹原本冷酷的心。
那是他一生中最不得志的岁月。在他的《遣悲怀三首》中我们不能发现韦丛的贤淑属性,没有衣服,娘子去找。想喝酒,娘子典当金钗去换酒,穷到柴木都卖不起,肉也吃不起,天天吃豆叶和蔬菜,可是韦丛一句怨言也无,默默地背后付出。
结果在他飞黄腾达之前,妻子身故。给他造成了一生的遗憾和愧疚,这种遗憾和愧疚不是因为婚外情,因为那时没有。只是身为一个男人没有给妻子以更好的物质生活。
所以元稹每每想及都痛不欲生,为了避免睹物思人,便把她的衣服都送出去,可是到最后却偏偏留了几件,针线盒更是当成珍宝似的藏起来。对于旧日的奴婢也是怜仁不止。
他有钱了,有势了,有名了。
可是世界上最懂他,最疼他,最敬他的那个女人却不在了。
结婚之前的少年肉俗,之后的四处留情,都不是什么执着,都在心里没留下什么涟漪,他的心里,始终都是和韦丛清贫相守七年的情感。
他对妻子的感情,是不掺假的!也是执着的!
那么也可以说一说后来的事,他和薛涛,以及那些和他有露水姻缘的女子。唐朝人崇尚性情自由,更不禁止婚外恋,至于逛青楼喝花酒,只被认为是风流雅致,同样是和外面的女人颠龙倒凤,可没有人认为白居易渣,也没有人认为杜牧渣,甚至没有人认为那个李商隐渣。更没有认为温庭筠,韩偓渣。
他们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就是元稹写了一部《莺莺传》,而书中的主角始乱终弃,于是张生就变成了元稹,元稹就变成了渣男。
为爱执着,他把爱全给了亡妻。所以他算得上是一个为爱执着的人,至于渣不渣,不知道,不好论断,因为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不是那个张生。
不请自来。元稹的深情都体现在他的诗中。
《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的究竟是写给谁的,众说纷纭,有说是写给崔莺莺的原型,元稹的初恋的,也有说是写给他死去的妻子韦丛的。元稹官卑位微,却被朝中重臣韦夏卿看中,把最小的女儿韦丛许配给元稹。只是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生活非常辛苦,正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据说最难的时候韦丛竟然拿出自己的首饰给元稹典当了换酒喝,由此也可以看出韦丛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但毕竟家贫,加上多次生育,在元稹31岁时,27岁的韦丛就去世了。悲痛的元稹在妻子死后忽然就长出了许多白发,可见元稹与韦丛应该是有真感情的,为了悼念妻子元稹写了这首《离思》。
这首诗流传度极广,特别是前两句可谓人人皆知。这首诗的大意是:曾经到苍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了;曾经见过巫山的云蒸霞蔚,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我仓促的从花丛中走过,甚至懒得回头去顾盼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你。
第一句是由《孟子·尽心》中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化用而来,第二句则是根据宋玉在《高唐赋序》中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而来。虽然典故皆来自他方,但元稹却完成了超越。元稹的这首诗写得极其真挚,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但是后世人对元稹的这份真心有许多质疑,觉得元稹是个彻头彻尾的花心“渣男”。原因是在韦丛去世当年,元稹就和著名才女薛涛发生了姐弟恋。韦丛死后他又娶了同事的妹妹做小妾。过了几年,再度续弦,取了裴淑为妻,期间还和刘采春有过纠葛。
所以后世人认为元稹对于韦丛的感情也许不像他诗中表达的那样真挚。人是复杂的,人的情感更是复杂。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情感如此深,可是他不也还有后来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歌姬朝云吗?痴情如白居易,晚年仍然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沉醉于声色之中。而作为《西厢记》主人公的元稹本就是潇洒风流,又怎会真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