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3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人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孔子为什么说是3人行,而不是4人、5人或者更多的人呢?这三人都是什么人?
孔子提出的这3个人不是随便说的数字,也不是随随便便列举的3个人,而是有特指的。其中,一个人是指“我”本人,另外的2个人是通过对比,1个是贤者,1个是相对于另一个是不太贤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3个人的不同身份作了注脚。
“我”与贤者、不贤者3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从贤者与不贤者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贤者是正面学习的的教材,不贤者是反面的学习教材。
与有贤能的人在一起,就要“见贤思齐”,向贤者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向他看齐,虚心向他学习,可以学到许多正能量的东西,有利于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看到不贤者,要“见不贤而内省”,先要认清不贤者身上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然后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坏毛病,如果有,“其不善者而改之”。把不贤、不善作为反而教材,向不贤者学习,不是要学习他一身的坏毛病,而是时时警示自己,引以为戒,不犯同样的错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认为贤与不贤,皆可为师,老子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也就是说不善的人是一面镜子。修养的最好方式就是以他人为镜,“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时时照照自己,作个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改正。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人们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学习。向贤者学习善,只要有是非观念的人都会这样做,一般人都不愿意让自己变成一个恶人,也比较容易接受;而面对不贤与不善的进修,是以恶为戒,还是跟着不贤者学作恶,这是区分一个人是否善学的标准。

孔子还告诉人们,要善于学习,只要用心,处处皆学问,遇到贤者,向贤者学习他的德行、才能等各方面的优点,遇到不贤者,对照不贤者身上存在的毛病、缺点等不足,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改正。
唯有些,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会学习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很高兴能够分享个人对于的一些心得体会,我是一名朴实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如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释义:
两点分析
心得体会
上一篇:暮云汐,赘婿里的暮云纱
下一篇:八仙过海是哪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