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这是小学课文《火烧云》里描述火烧云的句子。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火烧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滴和尘埃有关。
在夏季的雷雨天气过后,太阳光会通过较厚的大气层照射到地面。此时紫色光、蓝色光的波长较短,被空气分子散射衰减得最厉害,因此到达地平线时早已不见踪影。而红色光、黄色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衰减掉,因此大部分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平线上空。这种,以红、黄、橙为主色的云就是我们所谓的“火烧云”。
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所以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民间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说的就是火烧云能够预示天气的好坏。

夏季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西方天空,看到一大片红通通、如同火烧一样的云彩,这就是所谓的“火烧云”了。那么,火烧云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通红一片,像火烧一样。这种通红的云,就被人们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
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
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民间流传有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那么,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火烧云是空气中水滴和尘埃的杰作。早上或晚上,当太阳光通过较厚的大气层时,紫色光、蓝色光的波长较短,被空气分子散射衰减得最厉害,因而到达地平线时已不见踪影。而红色光、黄色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衰减掉,因此大部分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平线上空。这种,以红、黄、橙为主色的云就是我们所谓的“火烧云”了。空气中水汽越多,彩霞就越鲜艳,特别是在夏季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也千变万化。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就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 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蓝色。[1]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