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攀升。"垃圾围城"这一现象备受关注,在政府部门积极治理和引导的同时,以垃圾治理为核心的NGO逐渐涌现,进行了如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焚烧监督等诸多开创性努力。
截止到2019年6月份,各地分散的NGO集结为"零废弃联盟"已有公益机构80多家,并通过战略性配合,打造了"一体多面"的民间垃圾治理体系。"一体"为零联盟秘书处。作为联盟核心,其专注于网络建设、成员赋能、政策倡导等。"多面"则是指联盟成员依据自身特征,垃圾治理全生命链条中扮演多元化角色,实现战略性配合。
一方面,这些非政府组织机构NGO需要自我增能,争取社会信任,提升造血能力,赢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政府也应从多方面给予其理解和支持。不仅字客观、包容之心重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将其视作公共服务与社会监督的亲密伙伴。同时,也需要避免将垃圾分类视为政绩跑步机,大干快干,片面追求效率。只要这样我国的垃圾分类才能在NGO的协助下更有效的进行分类处理。
分散各地的NGO集结为网络型组织“零废弃联盟”,致力于整合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力量,协同推动垃圾危机化解。截至2019年6月,联盟已经链接了覆盖大部分省市的公益机构80余家,并通过战略性配合,打造了“一体多面”的民间垃圾治理体系。“一体”为零盟秘书处。作为联盟核心,其专注于网络建设、成员赋能、政策倡导等。“多面”则是指联盟成员依据自身特征,在垃圾治理全生命链条中扮演多元化角色,实现战略性配合。
角色一,宣导员。此类机构以宣传教育为主业,致力于培育公众环境意识。比如深圳市绿宝宝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依托其强大的志愿者团队,推出如“零污染”“有害垃圾回收”等宣传项目,并在政府支持下运营“零废弃体验基地”,做垃圾分类
首先,NGO如何拓展网络,与更广泛利益相关方建立协同关系?现阶段,仅有少部分城市实现了垃圾的多元主体共治,更多区域的NGO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因缺乏互动而导致资源耗散,削弱了行动绩效。对此,需要政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放权赋能,激励社会组织进入垃圾治理领域。也期待政府在购买服务时分别考虑企业与社会组织的长项,不仅依托前者的垃圾分类新技术,也重视后者的社区工作经验,推动社企合作,整合先进科技与人文关怀,共同打通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NGO如何基于垃圾分类撬动社区自治,实现“进得去”也“出得来”?当前,以商品房小区为主的“陌生人社区”占据主流,这给垃圾分类带来很大挑战。NGO进驻虽然成功营造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但随着其工作人员撤出社区,因缺乏人情、面子、礼俗等纽带作为联结和约束,居民的分类意识与行动则会逐渐回退。为解此困局,NGO需要与物业、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力量密切配合,将垃圾分类嵌入社区自治框架,也即以分类为契机开展社区营造、链接社区关系、发掘社区能人,从而打造社区自身的互助、互督、互利机制,确保此前积累的绿色资本得以持续运转。
最后,NGO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有效服务于垃圾治理?笔者对垃圾议题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其工作困境主要包括人财物等资源匮乏、在部分领域受干预较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