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简单的说,没有纣王这位“一代雄主”,商朝想亡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史记》上记载说纣王是个天才,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智商高、反应快、见闻广博,知识丰富到能把所有提意见、挑毛病的都反驳回去,口才好到足以把丧事说成喜事,加上运动全能,可以敢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这简直不是人,是一代伟人!如假包换的一代雄主。
纣王天子和妲己娘娘
但是,自古以来,凡为雄主者必然有个毛病——好折腾。越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就越敢折腾,不折腾不足以显示自己伟大。 纣王就好折腾,最喜欢坏规矩,不管多少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传统以及由此而来的制度,在纣王这儿根本就不算一回事儿!
在纣王这种人眼里“规矩就是拿来破坏的”,或者说“我不遵守规矩是因为我就是规矩!”
纣王的折腾是全方面的——先是经济上,商朝官制也有中央、地方的划分。中央叫“内服”,地方叫“外服”。外服由远及近分侯、甸、男、采、卫五个层次。《尚书·酒诰》里说的很清楚: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罔敢湎于酒。”
不同层次的负担的经济责任不同。其中卫服是商朝廷的“近卫军”也就是后来的周朝卫康叔统领的殷八师;男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诸侯,是商朝廷经济支柱;甸服,也称田服,基本是捕猎为主的一些诸侯,主要向商朝廷进贡皮毛,也就是奢侈品;侯服就是戍边的诸侯。
各种角度的纣王。
纣王搞了个经济改革,扩大甸服的范围!把男服的范围缩小,扩大甸服。对此周文王曾经对周公描述过:
“……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周本纪》 也就是说到了武王伐纣前后即使是“牧”(城郊)都发展成“甸服”了。
甸服可以盛产大量的奢侈品,满足大邑商人们“买、买、买”的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都盛产“奢侈品”去了,那粮食从那里来?答:“从剩下的男服那拿”。
而且还要拿的更多,因为——要星辰大海了!这就是纣王在外交上的折腾。
三代之际,无论夷夏,都是城邦联盟的组织形式,所以各邦之间的信任度很重要。比如宗周和诸侯之间、诸夏、夷狄各邦国之间就都有盟誓,但商朝不但没有盟誓这种概念,而且在甲骨卜辞还对各方国表示出了各种满满的恶意。到了纣王这一代更是变本加厉,一口气“用”(甲骨文中用就是以人为牺牲)三个大方国的国君:鬼侯、九侯、伯邑考。大有后世“虽远必诛”的厉害!
但是,就这商朝廷展示自己“厉害”的时候。周人此时却在拉起了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古公亶父把派出太伯、虞仲兄弟二人送到吴地为君;之后几代周人又去汉水一带进行活动,不但与楚人结盟而且还形成了“汉上诸姬”的几个城邦。逐渐的切断了商朝铜矿的来源,以至于纣王时期的不但祭祀器皿都不得不以精致的陶器替代即使是士兵的武器也不能充足供应。而商朝灭亡时,青铜冶炼厂里还堆着大量的铅块——没有铜!
铅原料确实不缺乏,但是铜呢?而且那时期仅存的青铜器含铅量也高达百分之二十五。
之后周人又联络跟商朝有旧怨的诸侯国,比如微国——微国姒姓,本来居于微山湖一代,后为商所侵,被迫西迁与周结盟,成为后来牧誓八国之一。
事到如此,周人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商朝形成了包围。 如果这时候纣王认熊,赶紧服软,那什么事都没有,因为周人君臣根本不是非要致其于死地,毕竟能像虞夏禅让那样取得天下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纣王绝不是那种认赌服输的人,毕竟人家是一代雄主!面对周的崛起,纣王首先采取战略上蔑视敌人的方法——根本不谈周人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在纣王那一个时期根本就不提任何关于周的内容;而在之前,周是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在战术上则以用兵东夷的方式继续折腾——打不了周人,我就打东夷!反正星辰大海是必须有的!
我商腹黑,实力吊打东夷。
用兵东夷的结果就是本来就被折腾的支离破碎的商朝被折腾的经济彻底崩溃。故《左传•宣公十二年》这样回忆这段历史:
“纣王百克而卒无后。”
而《昭公十一年》则更明确的指出纣王用兵东夷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等到纣王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处于困境则为时已晚,他在癸巳日,也就是牧野决战前整整一个月,纣王向祖父文丁和父亲帝乙祭祀、卜问,并且烧制了一个陶土罐,上面刻有占卜的内容。铭文如下:
“金见。率辛师 亡周侯元西伯行 右师田自州西邑 祖丁乙爪 有明纪斁任 允自西伯侯。祖丁乙!征文夕祀,辛丁乙师眉走 享井,朕御皿(蛊)曰:角明,有余征导舟玄,田封,它肯御。”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
“白昼出现了金星(太白星),这是不祥之兆。周侯的头目西伯带兵从西部打来,我率军队迎敌能否获胜?祖父文丁和父亲帝乙的在天之灵会保佑我们吗?社会秩序会不会因西伯侯的叛乱而崩溃呢?祖父文丁和父亲帝乙!为了征伐叛军,我们在黄昏向您献祭。那么我的军队能否最终取胜?并向井宿献祭,我能否抵御天殃?”
结论是肯定的:
“王观察星相认为,角宿在发亮,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世界的秩序将重新规划,胜利属于强者!”
一个月后的二月甲子日清晨,太公望和周武王翁婿二人带着八国之师与纣王号称七十万的大军决战。
几个小时后,六百年的商朝灭亡。
利簋,又称檀公簋、武王征商簋。证明了《史记》关于武王伐纣于甲子日的记载。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商朝六百年基业,历十七代三十一王,在“商纣王帝辛”手里亡的,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和“商纣王”的残暴分不开的,据史料里记载,商纣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一个人,就和秦始皇有点类似,甚至要过之,使得上下离心离德,商纣王还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使得君不仁,臣逃国外做奴隶,八百诸侯拥西岐,有人说商纣王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没有那么坏,但不管怎么说,商纣多么有作为,已是众叛亲离,各诸侯都不拥护的地步了,也有人说商纣败就败在,商部队征伐东夷,让西周有了可乘之机,其实这个逻辑也说不过去,商朝的灭亡不是商军队外调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纣王”残暴,如果说封建王朝末代帝王有太监乱政还说的过去,商纣时可没有太监乱政,众叛亲离和各诸侯的不拥护就很说明问题,这都是商纣一手造成的,如果说商纣继承了上任帝王遗留的国家稳定态势,初始还是好的,但随着帝辛的暴政,国势逐渐恶化,直到分崩离析,最终走向了灭亡。
商朝中途也不是没有衰落过,但都有一个有德仁君中兴,如盘庚、武丁,那作为人们口中的有作为的不坏的商纣为什么使得商朝灭亡而不是中兴了呢,商纣的有作为就是众叛亲离吗?商纣作为亡国之君是永远也洗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