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丞相大家都很熟悉了,有人称之为曹贼,有人称之为一代枭雄,有人称之为大诗人,但很少有人称他书法家。这位文武双全的三国风云人物,虽然宦官出身,却一路逆袭成为曹魏基业的奠基人,其很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当然是取其精华)。
鲍国安版曹操
今天我们看看这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大家:
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极少,少到啥程度呢,就是石头上的两个字,还是依拓本刻写的。
为啥少呢,一是时代久远可能损毁,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但目前都不知所踪;
二来曹操南征北战,忙于战事,很少有机会书写;
(三来曹操自尊心较强自傲,可能别人说写的不好自己烧了作品。只是个人想法,看他烧孟德新书所想)
虽然留世仅仅两个字,但通过历代大家的书评可以得知曹操书法造诣很高。
有《唐人书评》称:“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
西晋司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
南朝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其《书品》中,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称其“隶墨雄瞻”。
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将其章草作品评为妙品。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作品虽不能与王羲之等相比拟,但在历代名书法家中是能排上名的。
那么他仅留于后人的两个字又有什么故事呢?
衮雪真的是故意写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去打张鲁,到汉中经过褒斜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奋笔疾书“衮雪”二字。
褒斜栈道全景
咽喉石门
原石门隧道远景
身边的人提醒曹操,“衮”字写错了少了三点水。曹操大笑道:“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依本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和内敛,柔情万种。字如其人,可见曹操阴阳并蓄的功力。
原址
原石
拓本
汉中博物馆展厅
复制版
曹操来了兴致书写“衮雪”二字中的的“衮”字真的是如他所说故意少了三点水,因一河水吗?我们看《周礼·春官·司服》和《礼仪·觐礼》中关于“衮”字的解释:是“衮衣”、“衮冕”、“”的意思,而“衮衣”、“衮冕”、是帝王的专用礼服;所以有后人猜测,“衮雪”二字是曹操本人远大志向的内心写照。
下一篇:五岳的分别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