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子》:《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2、《商君书》:《商君书》也称《商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3、《慎子》:慎到他把法家所主张的“法”和道家所主张的“道”或“理”等同起来。慎到则认为人君在法面前也应“事断于法”、“无为而治”。
4、《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
5、《法经》:《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法家共十家,分为“法派”、“术派”、“势派”,著作共217篇。
1.《李子》,三十二篇。作者为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是战国时期魏文侯的丞相,提倡“富国强兵”之说。
2.《商君》,二十九篇。作者为商鞅(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名鞅,也称卫鞅,或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孝公的丞相,是法家“法派”的创始人。
3.《申子》,六篇。作者申不害(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是郑国京邑人,是法家“术派”的创始人。申不害是韩昭侯的丞相,终其一生,诸侯都不敢侵略韩国,正所谓“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4.《处子》,九篇。作者应为处子,其人不详。
5.《慎子》,四十二篇。作者为慎到(约前395年-前315年),赵国邯郸人,是法家"势派"的创始人,早于申不害、韩非,受到申不害和韩非的称赞。
6.《韩子》,五十五篇。作者为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韩国宗室公子。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并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出使秦国时,被李斯杀害。
7.《游棣子》,一篇。作者游棣,其人不详,当是战国晚期与慎到、韩非同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8.《晁错》,三十一篇。作者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移民实边”。
9.《燕十事》,十篇。作者不详。
10.《法家言》,二篇。作者不详。
法家代表作源自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代表人物主要是韩非子、管子等。
春秋法家
管子著有《管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还带有早期的经济学思想。
战国秦汉法家
代表作为商鞅的《商君书》: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富则轻赏。……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
这个时代,还出现了计划经济思想、商鞅变法、从封建到专制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等等。
韩非子则汇聚了儒家、道家与法家“法”、“术”、“势”三派的思想,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
《商君书》
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君书》论述了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为帝王稳固政权,剥夺百姓人权的观点。例如:《商君书》中认为国家与人民是矛盾的关系。人民强大,则国家虚弱。所以想要国家强大,则必须削弱人民。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制服本国的人民。只有使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商君书》中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