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因病死亡,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平均年龄仅三十多岁,而司马懿终年73岁,病故于床上,也算是得到一个善终的结果,尤其是他在曹魏时期是仅次于曹操的统帅型战将,他操心的程度,不亚于诸葛亮,远征辽东,尤其是在平叛中逼死与他同为四朝元老的南方王凌,几乎耗尽他的全部心血。
王凌死前叹息 我等你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㝠㝠中的天意,魏少帝嘉平元年(249),已经七十一岁的司马懿,在这一天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趁皇帝前往洛阳南郊高平陵祭扫魏明帝时,突然在城中发动政变,把他的死对头曹爽及其同党和家属,全部用铁链子锁了,几百人押赴刑场处死!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政变”。
为什么司马懿要在自己七十岁高龄时,作出这样的决定,有二个原因,第一是司马懿心里的“狼子野心”已经忍受到了极限,只有自己动手,才能真正成功。第二是司马懿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时不我待,必须立即解决曹氏集团。
这场政变实际上就是“清君侧”,最大的阻力曹爽搁平检顺后,司马氏集团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司马集团弹冠相庆!不过,远在淮杨地区的元老级大将、镇守淮南杨州的新任太尉王凌宝刀不老,拍案而起,叫板司马懿:我不服!
(王凌年轻时的影视照片)
王凌字彦云,东汉并州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氏。王凌有一个相当出名的叔叔,就是东汉末年任司徒、收买吕布杀死董卓的主谋一一王允。
其实王凌的仕途很顺利,刚进入社会就担任兖州东郡发干县(山东冠县)的县令,不过在任上出现重大失误,遭弄了进去,判处五年徒刑,每天当然是劳动改造,戴罪立功。
但是该他走运,一个贵人发现了他,这个人时任兖州军政长官,他就是曹操。因为曹操与王允有过不错的交谊,故人子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服刑,曹操伸出援手,解放了王凌,他从此死贴曹操。
他先后任兖州、青州、杨州和豫州刺史,为官尚可,尽职尽责。曹芳继位后,王凌这个元老级人物远赴江南重镇杨州,以征东将军身份镇守杨州,办公行营设在安徽寿县,从此他的官运亨通,升任车骑将军、司空、太尉(三公之首)。
其实王凌和司马懿天各一方,司马集团在洛阳的骄横跋扈,司马懿和曹爽长达十年的权力之争,他根本没有介入。
一切问题都出在高平陵政变以后,曹髦是曹魏第四个皇帝,年幼即位,犹如当年的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
这种软弱的局面,引起了时任兖州刺史的令孤愚的强烈不满,他们是王凌的外侄儿,两人密谋后决定另外拥立颇有才干的曹彪为帝,他的辈份很高,他是曹操的庶出,其母孙姫是曹操侧室,年龄较大,已经五十五岁了。但是曹彪有文学才华,与曹植经常唱和诗词典章。重要的是,曹彪的辈份完全碾压诸曹。
由于令弧愚的意外病故,新任兖州刺史是司马集团的人,专门监视王凌。压抑的王凌迷信星相学,经过社会上一个叫浩祥的星相家指点王凌迷津:淮南“当有王者兴”。王凌于是准备在淮南起事,进而踩息司马集团这个“烟锅巴”!
嘉平三年(251)正月,七十岁的孙权明白自己去日不多,决定先下手为强,动员十万兵力警戒北方,王凌以此为由,要求司马集团给自己可以调动兵力的虎符,立即引起司马懿的警觉,拒绝了王凌的请求。
同年五月,司马懿调动几万中央军精锐,秘密用舟船经黄河进入淮河转入颖水,然后急行军八百里,驻扎在豫州汝南郡项县以北的百尺堰(今河南沈丘)。
几万精锐在离寿春(今寿县)仅几天航程的百尺堰按兵不动,形成对寿春的严重挤压态势。
王凌此时没有可以调动淮南兵力的虎符,自己的本部仅有万余兵力。
无可奈何的王凌只有向司马懿交上自己的太尉印绶,希望得到司马懿的宽大处理,司马懿温和的安慰了王凌,然后在王凌离开的路上抓捕了他,年已八十的王凌知道自己无法善终,长叹一声:“年将八十,竟然身名并灭”,言毕仰药自尽。
结语
三个月后的八月十五,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离洛阳白马寺不远的司马相府,突然爆发一片痛哭声,随即响起震天的“落气火炮”的暴响,画外音响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司马懿的一絲魂魄,去河南沈丘会见老朋友王凌而去了。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自幼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在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他博览群书,通古晓今,尤其对政治军事情由独衷。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英雄辈出,为才华横溢的司马懿提供广阔的历史舞台。然而一代奸雄曹操。对这样天才级别的大贤,采取少用多防的策略。在自己的智囊团中处于中下层位置,对他的建议和想法,只是低调的接受,从未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加褒奖,一向惯于隐忍的司马懿,低调随和,善结人缘。别人为之愤愤不平,他只是淡淡一笑而过。生性多疑的曹操,找不合适的借口,也拿他毫无办法。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官职不断提升,不仅他有能耐,最主要他独具慧眼,在众多曹氏子弟中,独独认为曹丕堪当重任,独当一面,很可能成为未来曹操接班人,费尽心思的培养,曹丕很快在曹氏弟子中脱颖而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成一代帝王,投梨报桃,自然曹丕对恩师感激有加,司马懿改变命运的春天终于到了,一直升至四位顾命大臣之首,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身,位高权重,为魏国安抚民心,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天忌英才,曹丕如流星一样,划过魏国的天空,执政六年后,撒手西去。继任者曹芳深宫大内长大,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兄弟占居要职,极力排斥老头子司马懿,司马懿弯弓不发,借坡下驴,声称年老体弱,久病缠身,无法上朝。曹氏兄弟穷奢极欲,飞扬跋扈,软弱无能的一面暴露的淋淋尽至。
几番深思熟虑后,老将军司马懿出山,不显山露水,轻易取得魏国军政大权,过了几年清静的岁月,在一个风雪交加夜晚,安排完后事,如施重负的司马懿,指这西方的天空,长叹一口气。就这样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他不带遗憾,平静安详的走了,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