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的时候,有一出京剧《洛阳桥》,讲述了一个醉隶夏得海的传奇故事。传闻慈禧非常爱看。在2018年2月时,还被《北京晚报》刊载出来。(详见2018-02-09 北晚新视觉转载《北京晚报》“琴雨箫风斋:乡情北望洛阳桥”)图为洛阳桥:
虽然上溯可以查到很久之前,可这只是个故事。与今日的“下海经商”中,能关联到一起的唯有下海,却无经商。这是因为早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下海与经商就已被古人更直接地联系到了一起。图为18世纪的中国海船。
不说清代《镜花缘》中唐敖、林之洋、邓九公等人的下海经商,先说说此前下海的市舶志小结好了(可略):
自唐开元时始禁私物奸人下海。
自宋崇宁时始禁贩金银;淳熙时禁铜钱下海;端平时禁运米出粜。
自元至元时始禁下番船只,罢提举司;至大时令番商止集舶所,不许入城,通番者有厉禁(杀头)。
自明洪武时始,立(法)客纲客纪,以(两)广人及徽泉等商为之。嘉靖时,中官黩货,虑市召寇,罢市舶司、迁沿海居民。……但禁日本;旋复三市舶,西番入居澳门。自万历时始,开南洋之禁,招怀远人;海舶奔辏,设监督。
大致来说,从唐代开始,我国下海就可见“海洋贸易之官办”问题,所以像当时的“鉴真东渡”是很纯粹的违法行为……而像明洪武时期提到的“以广人及徽泉等商为之”,大致涵盖了今日两广福建和安徽等地方的海商。众所周知,明代著名的五峰船主王直就是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其“拥众十馀万,寇松江、嘉兴诸郡甚急。破城池,杀县官,声言欲下杭城,取金陵,震于远迩”很是骇人。
因此在传统观念中,无论是虚幻的京剧故事,还是真实的五峰船主,都能看出“下海”
在旧时,是件提头赌命(气运)的大事。所以旧时老人有言“正月仔,下得海”,寓意有二,一是早期的鸟儿有更多虫儿吃,二就是此时出生的人命正,有气运能赚大钱。
但是这句话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创业角度提到时,已是1980年时的《人民戏剧》。在“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一文中,提到“(俞振飞)三十年代初毅然放弃大学讲师职务,正式‘下海’。”如图:
这可能是最吻合地“下海(盈利)”描述了。之后到90年代为止,下海一词才逐渐又开始与经商创业密切关联起来。而此前这个词的使用,与上述两个关联之外,与更早些时候,我国对海洋的大力开发利用有关。
1983年,《中国水产》曾刊文“男女老少齐下海,千家万户搞养殖”。而再早时,“下海”这词真就只能见于对山海农产品的开发创收上使用,比如“海肥上山耕肥足 山货下海渔汛丰”。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还会记得如《丁丁战猴王》这样的动画短片,里面所描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对山泽海洋的一些畅想。而直接把鱼做罐头这件事,中国真不比《哆啦A梦》想的晚。
所以下海于民间大众,并非只有经商可言,只是因为改开以后的形势变化,才让这个词与辞职经商关联更加密切。但就今日来看,创收、创业才是更妥帖的词汇。且较之旧时,也不再像是件赌脑袋的事情了。
请。刚才看了几个回答,解释的都很清楚、很精彩了,我再重复也没什么意义了。我按我的思路重点说一下为什么叫下海,而不是下江、下河、下空、下山?
首先,人们认为海是神秘的,藏有宝藏的,这里有着无穷的财富,都想下去捞一下的,而且这财富多少人也是捞不完的。你捞、我捞、大家捞、海上捞、海底还捞!
人对大海的想象力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潜意识里海就是矿藏,虽然看不见,但你看与不看,财富就在这里,你捞与不捞,财富不增不减。
所以人们辞职经商说是下海。
另一个因素就是恐惧。
大海虽然有无尽的财富,但是也凶险无比。海哥高兴时风平浪静,嬉戏、探险、捕捞,怎么都好。发怒时波浪滔天,怎么都不好。不管你是大船、小船,都给你弄翻,沉到海底,等着别人来海底捞。
所以人们也知道大海的凶险,下海是有风险的。很可能没捞到宝,把船也搭进去了。
所以下海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勇气的。现在不是还有留在国企,拿着千元工资的吗,甚至还有几百元的。
辞职经商说成下海,抛开历史典故,也是挺有意思的。
上一篇:迪拜在哪钓鱼?(迪拜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