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确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既不是嘉峪关,也不是玉门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古人写阳关,多是“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人行”之类的寂寞幽怨之作,把阳关作为遥远与荒凉的代名词。唐代诗人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又称《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此后音乐家据之而作的《阳关三叠》,使阳关骤然增加了亲切的气氛。
汉、魏晋、唐诸代史籍中对阳关累有提及。晋和北魏在此置阳关县。唐在龙勒故地置寿昌县,此时阳关尚在使用。玄奘从印度归国曾取道阳关,岑参有“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之句亦可资证明。五代时高居诲的《使于阗记》,还有“敦煌县南十里鸣沙山,又东南十里三危山,乃西渡都乡河至阳关是也”的记载。
宋代以后,随着与西方陆路交通的逐渐衰落,关遂圮废。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古董滩即汉代以后之阳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说在甘肃敦煌西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