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admin
2023-06-09 18:47:5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句话里的三十而立的“立”,和“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样。都是指人所达到的状态或者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只有“立”或“不立”的区分,以及“如何立”或“怎么才算立”的问题。把“三十而立”单独拿出来,从立什么的角度去讨论,有点偏离。本来是“人立”,现在变成了“人立XX”。 而人可立的东西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还是立业?这就偏向了另一个问题。这就好像“我睡”的问题变成了“我睡谁”。如果一定要从“立什么”这个角度理解“三十而立”的话,那就是“立身”。

关于“立”。就《论语》本身来说,最直接的线索就是“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礼”既是方法也是标准。学礼知礼而行礼,便可“立”了。“三十而立”便是三十而立于礼。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简单来说就是《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所言: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礼是一种本于天地而达于人情的总规律和规则,于国而言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的典章制度。于人而言是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而这正是孔子的全部。

《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他只把自己看作“明”礼者。但现实礼崩乐坏,他所推崇的“礼”的典章制度已不可直接恢复而达成王道。那是否就可以随波逐流呢。不是的。虽然典章礼制毁坏了,国将不国了,这一切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但是,至少,我能把握自己。“我”是不是守“礼”,这是取决于我的。“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知道“道之不行”,之所以这样的坚守,不是为了现实中能起到什么效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必须这么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所以,在礼制王道不由人的情况下,理想人格的追求与修养,便具有了更优先的意义。而这,是个人对于“礼”的尊奉与追求。

立于礼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先得从“学”开始。这里的的 “学”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学,学的不仅仅是某些知识,而是学道德修养之道。到后世的“知”,也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而是对道德修养的自觉。所以至于学其实是志于道。“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另外更多地例子比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以孔子所言“学”,并不只是指学习学问,而是指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与方法准则。十五志于学,志于道。到三十才能“立”。正如《朱子语类》所言:

“三十而立,不是到那三十时便立,须从十五志学渐渐化去,方到。”

孔子在另一处也提到了一个进学过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曰:“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引杨时语曰:“信道笃,然后可与立。”所以“立于礼”首先就是道德信仰的坚定。这是最根本的。因为有了这样的道德信仰,所以在明知道之不行的时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便钱穆所言:“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

虽然道德信仰坚定,然则毕竟是三十岁,修为还达不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具体行为上还需提防,仍需要“礼”的外在约束,使自己的言行得当。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论语·泰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所以“立于礼”的第二层内容就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要行止有度,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毋过无毋不及。而最高准则是“中庸”。这一层意思和道德信仰是一体两面,内外并在的。

“三十而立”是一种道德,人格与修养之立。是内有坚定的道德信仰,而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说得是自己。对孔子来说,他的三十而立除了上面两层内容,还要多一层,那就是对周礼典章规范的学习与尊奉。但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不适用于其他人。因为那些东西毕竟是过去式了。孔子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这些所有的行为,皆是弟子记录的状态。孔子本人也并没有明确教弟子必如此。

有人从学问的角度理解“三十而立”,并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证明: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用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但这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表象的东西,是对古之“学问”的误解。就好像说你学了三年英语,学成了。那意思不是你三年学了几本教材的知识,而是具备了英语能力。如果一定要从学问的角度理解。大概对于孔子对周礼典章的学习与尊奉而言是可以的。孔子三十岁而系统掌握了周礼并切身奉行。但若言三十而立只是学问,就不妥了。那不仅仅是学问的完备或者确立而已。到三十应该是道德人格的“确有所立,不退不转”而言行能够“约之以礼”了。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对《论语》中某语句的理解,还是要放回《论语》。就目前我对《论语》的理解,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从《论语》中关于“立”的描述和要求来说,指的是个人有道德信仰,言行守礼。特指孔子的话,还要加上尊奉周礼规范这一条。以学问或者其他什么来理解,我觉得都是不妥当的。

转眼间,90后马上也要步入三十岁,在传统的观念里,三十而立。然而,现在的三十岁还可否而立呢?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的本意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三十而立,意味着你需要学会独立面对一切困难,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的成家立业,只是三十而立的一个小体现,却不是三十而立真正的意义。

在我身边,有已经跨过30岁门槛的80后,也有即将加入30岁行列的90后,他们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烦恼。听众朋友们,你呢?你现在是怎么样的生活?有没有幻想过属于你的三十而立。

是有一位忠诚的伴侣?还是一套漂亮宽敞的大房子?亦或是一辆期待已久的豪车、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

我自己理想的三十而立,不是有房有车,而是有自己的梦想,并一直奋斗下去。能独立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困难,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懂得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认清现实,并有乐趣地活着。

我希望三十岁的我,也能保持一份久违的童真,能摘掉伪装的面具,能真实的面对自己,能有勇气去面对周围的诋毁和绯议,能保持对美好的向往,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三十岁的我,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有自己人生的信仰,有期盼已久的自由。能坚持一项兴趣爱好,能学会一门才艺,保持一颗永远学习的心。

也想冒险一点,做一些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有机会能多去旅游,见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人。增加自己人生的阅历和见识。

无趣的肉体比比皆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三十岁,我认为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自由,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我们都能悟得生命的真谛,也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讨论了这么久关于三十而立的话题,三十能否而立?想必你心里应该也有答案了。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图1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图2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图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脚上的穴位图 脚面经络图对应的... 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的作用,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
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世界上最漂亮... 此前在某网上,选出了全球265万颜值姣好的女性。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中,人们投票选出了心目中最美...
猫咪吃了塑料袋怎么办 猫咪误食... 你知道吗?塑料袋放久了会长猫哦!要说猫咪对塑料袋的喜爱程度完完全全可以媲美纸箱家里只要一有塑料袋的响...
demo什么意思 demo版本... 618快到了,各位的小金库大概也在准备开闸放水了吧。没有小金库的,也该向老婆撒娇卖萌服个软了,一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