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好玩。我说说。要说清洗尽铅华,得先说铅华。铅华原来是古代美女使用的化妆品。因为有美白功效,所以大老爷们儿也开始用(白脸曹操),后来文人也在书里用(粉饰)。下面细说。
什么是铅华。
铅华有好多好听的名字,铅花,铅粉,官粉,流丹,鹊粉,宫粉。那个名字都让人心动。美女没有理由不喜欢。听这名字,就知道古代美女是多么喜欢它了。铅粉让人待见,主要还是它白,真白!为什么这么白?这没办法,天生丽质。铅粉还有个名字,叫碱式碳酸铅,是白色粉末。自然界原生矿就是白色的。你看:
白土坑在富州城北隅,其土白腻,郡人取以为货,终古不竭。今五岭妇女,率皆用之为粉,又名铅粉。
大家爱铅华。
美女先爱。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从这你就知道“白富美”为什么“白”在第一位了吧。
虽然说自然界有原生矿,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美女爱美的愿望。于是在很早以前,铅粉就开始人工提炼了。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是没有区别的。一样的地球,一样的美女。在商代的美女用上了人造的铅粉的同时,埃及艳后也开始了细致的“抹灰”工作。然后,不同的镜子,同样的狂喜:怎么就这么白?它就是这么白!
大家后爱。
因为铅粉有美白的功效,所以就有了修饰的意思。脸可以修饰,皮肤可以修饰,那么黑心自然也就可以修饰。于是舞台上就有了白脸的曹操。当然,白脸的曹操是罗贯中先抹黑的。曹操舞台上的白脸就是铅粉抹白的。
当然,舞台上曹操等人的抹白是为了揭露出黑心。舞台下的黑心怎么办?就需要洗白,因为已经抹不白了。黑心洗白就需要大费周章了。坑儒生,杀功臣,改史书,愚弄人。但是没办法,“一白遮百丑”。
你白我也白。上行下效。依样画葫芦。臭名再昭著,我也不怕。我会洗呀。蔡京弄两块元佑党籍碑,秦桧就来个风波亭。不过,到底也没洗白。
洗尽铅华。
铅华之后的白,毕竟不是真的白。尽管这样,大家也愿意罩着一张白脸。因为铅华之下,不堪入目。真的愿意洗尽铅华,那就是洗心革面了。要和过去的庸俗作切割。境界上更上一层。
铅华不御。
天生丽质,自然铅华不御。怎么说来着?你本来就很美!那还用什么自然堂?!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最美的,还得是庄子的。哪哪都美,不服不行。
通俗地说,铅华就是指的化妆品,也可理解为女士专用的一些描黑、增白、美肤、洁面的美容品。
应当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早已和古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先进的科技也让美容化妆品取代了古老的铅华粉黛,代之以更为先进的美容佳品。
在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现在的美容品类和美容课堂,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是概莫能外。更何况那时候女子的社会地位绝对底下,受尽了非人的待遇和蹂躏,像一个被随意抛掷的物件,被男权社会折磨得奄奄一息,逆来顺受。
但女子们却不会随意舍弃在男人面前美化和讨好的意愿,尽可能的通过化妆展示给男人美的一面,艳的一面,靓的一面,这也是人之常情,也就难怪两千年前的司马迁老先生道出了其中的真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还有张继老先生在应试的时候说出的那句话——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都体现了这种病态的趋妍美。
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就有这样的描写。在《木兰辞》中,木兰从军回到故里,就有这样的句子描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搞得同行的将士们大为惊骇,原来一起出生入死的花将军,竟是鬓边一朵翠花娇的女儿身。
可惜的是,那时候真心没有完备的化妆品和化妆技术,都是一些简略蠢笨的方法。比如为了画出一条宛转蛾眉,不得不将细木枝或草棍烧化,用那点儿余黑涂抹在眉目之间,以体现出那种妖娆婀娜的美感;还有用红纸或粉红花瓣贴在嘴上,用体温染化那个烈焰红唇,檀香小口,馥郁生香。
铅华,就是采用一些白铅研磨成粉,掺进一些花粉或面粉搅拌成美肤化妆品。
但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由于科技的限制,只能采取有限的手段来装扮自己,却不知这种有害物质其实对面部的掩饰和自身的戕害无比巨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种落后的劣质化妆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妇女同胞们的美容保养也更科学,更有效,更养颜。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