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夏天,我从军校毕业,分配到了东南沿海一所背靠大山面朝大湖的海军医院,医院离市区有一小时的车程,医院依山傍水,座落在一个半山坡上,自然环境很优美。
刚分到医院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很兴奋,觉得这个医院风景这么美丽,自然环境如此之好,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并没有因为交通闭塞,日常生活的不方便以及业余生活的匮乏而产生不适应。
其实医院就在旮旯头里面,周边都是村落,离最近的小镇,步行也需要一个小时,买东西很不方便,医院内部有一个军人的小卖部,里面的商品。无非是一些针线、杯子、热水瓶、毛巾、牙刷、牙膏、酱油和盐,是最基本基础的日用品,买菜得到附近一个小村庄的地摊集市上去买,这种地摊集市也就早上有,过了7:30以后就解散了,地摊集市上面买的蔬菜非常单一,猪肉、湖里捕上来的鱼,蔬菜都是农民自己种的,自己吃不了多出来的来卖掉一点。
我们的集体宿舍在医院最后面的两层小楼里,女生全部住在楼上,楼下是男生住的,公共厕所在宿舍小楼旁边的山坡上,上厕所得穿过大片茂盛的竹林,夏天很凉爽,但是夏天厕所里的蚊子和苍蝇差不多大,蚊子的腿很长,而且蚊子的腿是花的,小便还好,时间短,蚊子还来不及围攻上来就结束了,最痛苦的就是大便,你刚有点便意,一群群的蚊子唱着歌,跳着舞就围攻上来了,他们异常的凶猛,等到大便完了以后,屁股上面已经千苍百孔,最起码有十几个大包了。
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春、夏天半夜里上厕所,碰上天气很闷热的夜晚,当穿过那片竹林子的时候,可以看到几条蛇,从你脚下嗖嗖的穿过去,有的时候眼睛还泛着绿光,嘴里吐着信子,所以我们女生半夜里要上厕所,都会叫上同寝室的同伴,一起带上棍子,先打打路两边的草丛,把蛇赶跑。
到半夜穿过那片厕所边上的竹林子的时候,有时候还能看到山坡坟墓边的“鬼火”,比我早分下来几年的同事提醒我,穿过竹林子的时候,不要抬头看周边的山坡,只要低着头走就行,一来防止踩到蛇被蛇咬伤,二来可以看不到不该看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强度都很强,而且还要上夜班,特别是上夜班打乱了人正常的生物钟,觉得这样的工作太苦了,其实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上夜班也没有大家想象当中那么辛苦,年轻的时候睡眠好,上大夜班的时候,我傍晚5:00就睡觉,睡到12:00接班,已经睡了7个小时,大夜班的治疗和护理量很少,我带上喜欢看的《读者》和小说,能安安静静的看上好几个小时,觉得上夜班还挺好的,所以关键还是看心态,身体累不算什么,心累那是真的累。
我记得那时候一个礼拜要上一个大夜班一个小夜班,小夜班到晚上12:30就下班了,对睡眠影响不大。大夜班对睡眠不好的人来说,确实比较辛苦,12:30就要接班,那么半夜12:00就要起床了,整个后半夜都要熬着,有的人为了不上夜班,想方设法的脱离临床。
对于我来说,不是怕上大夜班,最害怕的是上大夜班的时候,从集体宿舍到科室有一段长长的下跛路,下跛路的二边是密密的参天大树,不远处是一个太平间,每当太平间里有尸体停放的时候,整夜都有人在哭泣,这个时候整个医院都很安静,只有这凄惨的哭声在医院上空若有若无的在半空中飘荡着,听着特别的瘆人,感觉这上夜班的路是多么的漫长。
其实,运气不好的时候,自己班上也会经常遇到抢救病人无效,最后死亡的,在做完尸体护理以后,还得请卫生员和家属一起将病人送入太平间,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人走在这黑漆漆的路上,听着太平间传来凄惨的哭声,让人害怕。
除了上班以外,下了班除了看书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男同事比较会玩,他们春天到周边的农田里捉青蛙,夏天他们到旁边的水库里游泳,秋天他们到旁边的湖里钓鱼,冬天他们一起烤着电炉将山上打来的野兔烤着吃。女生就想上街,来去除去路上坐车的时间,那怕能感受到半天的城市繁华,也是令人无限向往的。品尝一些在医院军人服务社里没有的糖果和点心,那是做梦都想的。于是,休息天的时候,一大早就到医院旁边的公交车站碰运气,无奈一天只有三、四班过路的公交车,一般情况下,公交车里的乘客太多了,连公交车的门都打不开,车子就从你眼前开走了,你带着一声深深的叹息,心里想着等到下班车是二小时以后了,即便是坐上了,在市区也只能转上二小时了,因为回来的末班车下午4点以后就没有了。
所以只得站在马路中间,拦路过的军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运气好的话,能拦着一辆吉普车,运气差一些,拦着一辆大卡车也不错,只要能拦到汽车,已经很知足了,心早已飞到城里,城里的一切对年轻人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直到工作一年以后,从初来乍到的兴奋劲,到慢慢开始观察周围的同事的生活,看到科室里面家庭有背景的同事。一个个调离了医院,调到上海或者杭州的部队医院去了,才慢慢地感觉到,因为医院偏僻,所以生活很艰苦,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从大城市来当兵的人。
工作1.5年以后,到了转业的季节,很多有本事的同事,都想方设法要到专业的名额,就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去了,特别是有孩子的医生护士,当小孩幼儿园毕业后,面临上小学的时候,更多的同事更是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调离医院或者转业回地方。
医院自己办了家属幼儿园,一个幼儿园里也就三四十个小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医院本院的家属,没有幼师资格证书,只负责小孩的日常生活和安全,对于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医院的医生护士还能理解,觉得幼儿园不正规不规范,对孩子今后的教育影响不大。但是到小孩要上小学的时候,医院里没有自已的学校,就得到边上的农村小学去上学,旁边的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更差,都是村庄里面的民办教师担任主课老师,因为村庄小,没几个学生,所以只能是复式教育。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学水平,让对教学很重视的医生护士难以接受,觉得自己生活艰苦条件差一点能够克服,但是要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这让他们实在难以接受,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里是唯一的选择。
这些都是结婚以后有子女的同事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对于像我这样刚刚分配下来的新人来说,我是体会不到他们那种焦虑感的,让我感觉最深的还是工作和平时日常生活的闭塞和不方便。
我的这些部队生活的经历与分配在其它更偏远的医院的同学相比,那真的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分到福建的同学来信说,她们的医院交通偏僻还不算,还没有通电和通水,晚上提着马灯上夜班,水是自己打的井水,至于其它的基本生活更别提有多艰苦了,所以,我当初觉得我还是很庆幸的。
再和那些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兵比一比,那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他们长年驻扎在高原,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雪,处于极寒、缺氧的状态下,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他们在探亲前,要先到山下先休整几天,状态好一点,才能回家休探亲假。我毕竟在东南沿海,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是怡人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部队的待遇是不是太好了?和平年代为什么要给军人那么高的工资?很多人不理解,那时因为不知道军人平时的生活状态,没有体会过当万家灯火举家团聚的时候,军人在做什么?当天寒地冻,普通人正在老婆孩子热炕头安稳熟睡的时候,军人又在做什么?
如果知道了这些,或许就会觉得,不管是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人的待遇无论多高都是应该的。因为有些奉献,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逝去的青春,失去的健康,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军营。从90年代一直到2006年这期间,部队的工资待遇比地方的同学差远了,我们没有怨恨过、后悔过,想当初,我们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以最优异的高考成绩被部队院校提前录取的,无论是高考成绩、身体素质还是综合素质,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我们是怀着一颗报国的心理到部队的,无论什么时候,直到现在,没有后悔过当初自己的选择。如果人生能够再重来一次,我照样还是会选择穿上军装到部队院校学习,然后为部队的指战员服务。
艰苦地区的部队生活到底有艰苦?
未能身在一线,亲身体验过。不过好在经过学习培训期间,认识结交了天南地北的战友。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西藏战友:
我们那边高海拔、高辐射、长期服役紫外线对皮肤有很大损伤。高原地区氧气含量少,不能剧烈运动,一般也不让进行无氧运动,如跑步冲刺都有很大危险。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有时候一个月只来一次补给,送来新鲜蔬菜和物资。平时吃的最多就是土豆,因为土豆耐放易保存。
新疆战友:
我们那边,一片戈壁,荒无人烟,距离最近的城镇都上百公里,平时都少有外出。有时候去上级单位培训学习,都要做火车好几天。到了冬天,下了雪必须赶快清。不然容易越下越大,有时候都能下个好几米深的雪,只能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清雪了。

黑龙江战友:
到了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真是滴水成冰。有时候在外面还能看到狍子野鸡头都扎在雪里保温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进行抗严寒训练,匍匐前进 、倒功,各项科目都要展开,训练中我们一个个都头冒热气!

天南地北的战友,为了祖国安宁,驻守在天涯海角。他们不畏严寒,不惧苦累,不负重托,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抒写着对国家的热血与忠诚。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