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尽神秘天珠,接受专业探讨,不接受职业抬杠运动员挑战?!
从“技术渊源,发展脉络,种类及佩戴”三个维度,系统阐述!
首选,技术渊源!
天珠的材质是玛瑙,本身价值不大。中国最早的玛瑙珠是:西周玛瑙,俗称“西玛”!
几乎都是素珠,没有花纹!所以天珠,作为有纹饰的珠子,这个技术不是中原文化辐射的!当时中原没有这种工艺,汉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个天然玛瑙的,在腰部应该叫勒子,当时还不叫天珠。
比较早的有纹饰的珠子,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通常在红色玉髓上进行镶蚀!传入缅甸地区后,结合当地储存丰富的“树化玉”后,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地珠”,也叫“邦迪克珠”!
(苏拉玛尼珠)
“镶蚀”技术再次传播,在唐代时期,进入西藏地区!从技术发展脉络上,这是国内比较主流的观点!
但在西藏地区,选材主要是“黑色和棕色玛瑙”!通过涂碱液加热白化,然后用硝酸铜着色二次加热形成黑线条!这里有个鉴定技术重点:
其次,发展脉络
镶蚀工艺传入西藏之后,当时“笨教”是西藏地方性主流教派,有成熟系统的文化、哲学、医学、仪轨等体系!天珠的花纹与笨教有着莫大的关联。
藏地现在流传着最古老的天珠传说是“虫子说”,认为是一种会飞翔的虫子?,有缘见到用沙子撒到它身上就会固化为天珠!这种传说,我在一次偶然机遇中找活佛印证过,的确是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所以,天珠眼愈多越珍贵,眼代表虫子的个数,线条是虫子游动的身体,两端的弦纹像锁住口袋的绳子,困住里边的虫子!
传说天珠能治病,我们从医学的角度也可以印证天珠的演变。
在唐代时期藏族的药典《月王药诊》中就已经有了虫草的明确记载!虫草的神奇药效和虫体形态,与天珠的演变可以形成呼应。天珠的神奇是文化的融合,其中药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笨教和药典中印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的渗透到具体事物上,是大多数建制式宝物的共同特点。
佛教在天珠的形成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珠大概成熟在,莲花戒与摩诃衍辩法时期,摩诃衍失败,743年以后,赤德颂赞时期,汉传佛教失去传法机会,以后千年几乎再没有机会影响藏地密宗。藏密在莲花生、宗喀巴的领导下,不断归化西藏本土宗教“笨教”自此,藏密和禅宗各自安好。
1409年,宗喀巴支持大修布达拉宫,可能重塑过文成公主送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上边镶嵌了一百多颗“天珠”,这已经是明永乐年间后来。1690年康熙打败噶尔丹的时候,第巴桑杰嘉错也重修过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就是死在第巴桑杰嘉错手里,仓央嘉措属于“圣人”,第巴桑杰嘉错属于“英雄”。
(九页岩天珠)
这一段主要是说,天珠为什么没有在早期进入中原的原因。
最后,谈一下天珠的种类和佩戴意义
天珠目前的划分,有很多维度。今天只浅谈种类,主要有三种:九页岩天珠,法螺天珠和工艺天珠。前两种都是天然形成,仅仅是磨制成纺锤型状,法螺天珠更是一种螺化石,与藏传法系的法螺有亲戚,沾了不少光!
(法螺天珠)
真正市场上价高的是“至纯老天珠”,主要是工艺天珠,它的主要价值:一个是年份高有历史价值,二是在传承时有高僧大德加持,重在信仰价值。
但是,这种至纯老天珠,我们很少有机缘遇见,即便遇见也花不起银子?!所以,对待天珠的真正态度,个人认为,是它作为黑白分明的吉祥饰品,看起来很美,有不俗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信仰载体,兼具了文化意义和心理功效。
对大部分藏友来说,有一颗做工地道、花纹喜欢的天珠,佩戴者它走遍名山大川,旅游时遍访古刹名寺,与它一起变老,见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后人留点念想和吹牛的谈资,也是一件美事。
各位藏友,收藏是一件乐事、趣事、美事,要做到“信而不迷”,乐在其中,莫乱了心性,耗费无用资财和精力,那真真得不偿失!
天珠制作是在珠子表面按图案喷上碱水进行蚀刻,然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处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强碱所含万分不同,烤出来的白色也不尽相同。这种增白不仅仅是在表面上釉,而表层下面也变白,一直深到古装里面。不过这种古老的加工方法已经失传,在民国之后出现大量用陶瓷仿制的天珠。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天珠不断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世世代代影响着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
最早的天珠是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后来由于化石的稀缺,古西藏人开始采用一种含玉质及玛瑙成分的沉积岩打磨天珠,天然形成的规则图案,以眼球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琢磨后的成品凸显眼球妆纹饰。再后来由于九眼石页岩的稀缺,西藏古人开始模仿沉积岩的图案采用草药配置颜色在玛瑙上人工绘制天珠,之后高温烧制。这种古老的加工方法已经失传,在民国之后出现大量用陶瓷仿制的天珠。
上一篇:芒果自然催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