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如下:
诗书具有陶冶情操的功效
文字是人们用于交流和记录思想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特别是中国的象形文字,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文化感极强。
文字是诗书的基石,正因如此,诗书天生就有一种高贵的气质,随着人们进一步打开意境的大门,诗书的地位无以复加,成为极致高雅的象征。
正因为诗书具有这些功效,所以,自古以来,舞文弄墨,知书达理,各阶层的人们趋之若鹜,至死不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甚至,有人认为诗书可以穿越生死,上达天听,显然,诗书已经超脱于物质,成为神的符号。
古人有三立,“立德,立行,立言”,三立顺序大约如此,一个人先树立美好的品德,然后践行品德,最后著书立说,教导子孙,这样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书往往都是感情的喷薄,作者或喜或悲,情感和事物碰撞、融合,如此天赐良机,妙手空空,一气呵成。作诗书,就是盗窃神明的宝藏,神明将为数不多的财富遗落于人间,这些财富就化作了诗书的本源。
诗书原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因为其地位太高,人人觊觎,少数人别有用心,无病呻吟,诗书染了污垢,从那以后,人们多了一个任务,正本清源,为诗书接风洗尘。
诗书,宛若有人擎一盏明灯,照亮古今,当人们沉浸在同样的意境里,感悟彼此,达成共识,从此再无隔阂。
腹有诗书,便有了从容和淡定,一则古人的谆谆教诲响彻耳畔,自是不必慌张,二则,请准备好意外之喜,只一瞬间灵感的爆发,落笔,写意,浑然天成。
如今,诗书的窘迫
实用主义泛滥成灾,自然不利于意境的延展,也因此,如今的诗书配不上这太平盛世,世事洞明之后,我们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诗书原本不是用于炫耀,却被人演绎成了目空一切,诗书原本有志于超脱金钱,却被人生拉硬拽,不得不为孔方兄效命,金钱至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反过来想,这样的时代,只要有人辛勤耕耘,努力打造优秀的诗书,注定会大放异彩。等到人们都从青蚨的魔掌中解脱出来,优秀的诗书必然如江河横溢,似万马奔腾。
感谢阅读,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读书多,知识渊博,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非凡。
从古至今,有智慧有道德的读书人待人接物以及处理事情都基本能做到入情入理,甚至成为经典案例广为流传或者载入史册。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人。
一般平民虽然读书不是很多,知识不够渊博,多少还是懂得一些知识,为人处事谨慎,口中有德,目中有人,也可以是谦谦君子,也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有些奸臣,虽然读书很多,表面是很谦和,但是骨子里坏透了,纵使平时表现很优雅,道德文章写得很好,但终究还是令人不齿。如秦桧、蔡京等人,遗臭万年。
上海徐汇区流浪大师沈巍,二十六年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身邋遢形象,独自一人分拣垃圾,但是他不要人们同情,不要施舍和任何帮助。他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口出经典名句,古今中外许多历史掌故张口就来,令人刮目相看。
有网友把流浪大师沈巍先生的形象拍视频发到网上,沈巍迅速在网络上爆红。有关他的视频图文霸屏网络。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少人整天追捧沈巍先生。
虽然沈巍先生爆红网络含有网络经济的炒作成分,但是,沈巍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是主要因素。
如今我们的社会不缺读书人,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不是很多。不少人读书有知识,有文化,却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甚至堕落为有文化的流氓。所以民间有句俗语说:“没有文化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一个心胸开阔的文化人,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有“天塌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的大格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指懂得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的君子大胸怀为参照!
当然,普通百姓也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大自然里的各种花草一样,既可以开放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牡丹,也可以生长在树荫下开出微小的无人欣赏的花。但千万不可长成外表光鲜艳丽的毒草毒花!
让我们抛弃功利主义思想,潜心读书,修身养性,也许我们就在不经意中会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环,不仅照耀自己的前程,也照亮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任何人。
也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真正实行改革,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品德育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据报道,西方国家,特别是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自觉读书氛围很浓厚。每年每人至少阅读数十本书。有些国家人平每年读书六七本,而我们国家,据说每年每人平均不到三本。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反差呀。
流浪大师沈巍之所以会让大家追捧,也可能就是对比之下的反差心理的原因。正如沈巍先生说的:“不是我读书很多知识很渊博,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
不要说普通农民百姓不爱自觉读书学习,就是当教师的人,除了工作需要的书籍外,自觉阅读其他方面的书,也不是很多。
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浮躁情绪,国民素质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愚以为,主要原因还是读书不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