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表现了他对市民生活的感受,对后来的通俗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柳永的众多词作中,抒发江湖流落的离情别绪感受的《雨霖铃》成为代表作。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在京城受到了沉重打击之后,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离别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深秋时节的某个傍晚,地点是长亭。此外,首句还通过“寒蝉”、“长亭”等意象的运用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个“催”字,写出了船家发船的急迫,反衬出作者对离别的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直接写出了诗人和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不但包含了作者内心的独白,还可以将其看成面对分别时的无奈,无论是哪种情感,都非常刻骨铭心。特别是千里烟波以及暮霭沉沉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旅途遥远,前途迷茫,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充溢笔端。
词的下片写离别后孤独寂寞之种种设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由个人的离别场面转向离别人的普通感受,由个人的感受写出普通哲理。“清秋节”意象的运用渲染了离别带给作者的凄冷之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的运用,写尽了凄凉孤寂之情景。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作者对自己离开京都之后的生活的设想,自此以后,物是人非,纵然有良辰美景,对于作者来说,也如同虚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离愁之深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俗话《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其实就写了几个字“离愁别绪”。“雨霖铃”一词本身就带着满腔的哀怨,无尽的相思。相传为唐明皇所做。马嵬兵变,贵妃缢死,堂皇幸蜀入斜谷,触景生情,哀思杨贵妃。
宋人借此旧曲入词,而柳永将其调推至极致。柳词一出,写离愁别绪难出其右者。柳词以浅显含蓄之妙,层层铺陈,缠绵婉约,乃词情合一的典范之作。
词或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然柳词一切情语皆景语,一切情话似景话。全词情与景水乳交融,上下点染写尽了离愁别恨;层层展衍,铺陈回环,描摹婉约凄美的离别场景。
词人开篇就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不经意间,已经离愁别绪渲染其中。寒蝉,长亭,骤雨这些初秋的景物,却在词人的心中都笼罩着凄切的愁怨。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别之人与被送别之人情意绵绵,怎忍离别,已然到了黄昏,还依依不舍情意缠绵。词人还振振有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零落清秋节”。这就是我纵情儿女情长的原因。
借酒浇愁吧,可饮下的还是“无绪”,即使醉了,也浇不灭心中的离愁别恨,所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醒来满眼依旧的杨柳、晓风、残月。这不是愁上更愁吗?景耶情耶?情中有景,景中生情而已。
留念处,依依难舍,船家不解情人恨,不断催发催发。这一语还能不触痛心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双手紧握,泪眼相望,千愁万绪凝结在心窝,万千情话怎能张口。下阙再一点,“此去经年”,天各一方,相思难说,再好的景致也是枉然,只剩心语绵绵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难别,但不得不别。明天你我之间就是“千里烟波了”,你我又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只剩下“暮霭沉沉”了。岁月悠悠,此恨绵绵,从今以后,便纵有千般深情蜜意,去向谁述说呢。
柳词满纸离愁别恨,可谓心绪低落到极致。恨由何来呢。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特色妩媚风流,其表现手法铺叙展衍。词多慢词,文人士大夫们认为其词风格不高,但却深受下层市井人民的喜爱,其影响深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然,久负盛名的柳永却屡第不仕。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柳永第四次参加科举,眼看就鱼跃龙门了,但,宋仁宗一见到柳三变三个字,就朱批曰“且去填词”。所以就有“白衣卿相”“奉旨填词”之谓。
再次落第之后,离京之时,与情人依依惜别,仕途失意的忧愤和与恋人的离别哀怨,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便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
上一篇:吃不完的木耳怎么保存
下一篇:乌贼怎么做好吃? 乌贼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