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曹镜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最早可追溯至《庄子丶鱼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译为: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
放在整个段落中的意思为:
原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译作: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2)其次可追溯到汉刘向《新序丶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译作:熊渠子相信自己,就连石头都能被射开,更何况是人心?
放在整个段落中的意思为:
原文: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译作:熊渠子对石头射了两箭,第一次,他以为那石头是老虎,所以很专心地射了,第一次,由于知道那是石头,就不认为自己能射进去。
3)再次可追溯至汉王充《论衡丶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此为分界,正式确定词汇及释义)
译作:意指人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放在整个段落中的意思为:
原文:此欲言尧以精诚射之,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盖诚无坚,则亦无远矣。
译作:这是想说尧是用真心诚意去射太阳,凡是真心诚意达到的地方,金属和石头都会被毁坏,似乎在“精诚”面前没有坚硬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远得达不到的地方了。
4)再次可追溯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丶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译为: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
此句单独成一句,作为上句的补充说明,故不再引用原文;
鉴于上述发展历程,已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出现、发展至完善,确定具体字眼和释义,今后朝代作者所引用的信息不再收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最早的出处来自于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来在汉代王充的《论衡·感虚篇》也有记载:“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直到南北朝时期宋人范哗在《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中修改为:“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再后来在明朝时期,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中完整的定型说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
相传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次日天亮派人前去查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中仍有称赞这段典故: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射穿石头这件事在当时人们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因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