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萧红写的一部回忆儿时生活的乡村生活的一幅真实的记事散文。作者用充满爱的笔调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语言活泼、拟人化,其中的好多章节被编入小学课本,供学生们学习其写作方法。
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其中的描写活灵活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的。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这就是原文的描写。
还有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把里面的黄瓜、大倭瓜、花朵、玉米等植物都写活了:“…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自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诿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无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开有人管…”这样的文笔,小学生自然得好好学习学习。
除了文字活泼、幽默外,还写了旧时代农村或者是那时候大部分人活着的麻木与守旧,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泥坑子,每逢下了雨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泡子,在路中央挡道,给过路的人造成了不少麻烦,还淹死了不少小动物,他们甚至想把泥坑子旁边的院墙拆了,就是没有人提议把大泥坑子填平,就好像失去了大泥坑子生活就太平淡似的:“…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还有乡村里那些迷信的走火入魔的那些人们,硬是把一个健康可爱的“团圆媳妇”给活活整死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啊,真是让人心痛。
生活在这里的妇女大多都是早早嫁人的结果,怪不得萧红要和这样的家庭决裂,出走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才有了后来惊世骇俗的才女萧红,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好文章!
《呼兰河传》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一2章)萧红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有跳大神、放河灯,四月初八娘娘庙大会,扭秧歌等。
第二部分(3一4章)萧红诗意地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5一6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具体有小团圆、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典型的“三无小说。”
用萧红自己的话
说就是: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通读全文,我感觉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向世人传达出这样的一些心理状态:
1,迷信愚昧无知。
2,自私自利,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小农经济狭隘的意识。
3,冷漠,麻木不仁。
4,看客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喜欢幸灾乐祸,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萧红(1911年6月1日一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记“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有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她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总之,萧红童年不幸,长大后,个人感情生活也磨难多多,所谓“千古红颜多薄命”,“情深不寿”,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支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上一篇:谁有免费无毒的黄页:电影网站推荐
下一篇:香油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