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哈,前两句写夕阳西下的江面,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露珠,老白通过对两组景物的描写,表达的是内心的闲适和宁静,这一层面要了解到创作背景才能体会到,我们先看全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说的是在黄昏时分,夕阳铺洒在江面,使江水呈现出一半碧绿色一边艳红色。
在九月初三的夜里,晶莹的露珠像珍珠一样,还有一轮新月如弯弓挂在天上。
“一道残阳铺水中”,在地平线的尽头,一道残阳铺洒在江面,要用心去体会这个“铺”字,使整句诗显得平缓、舒适,读起来会有亲近感。阳光本是照射到水面,但如果用“照水中”,就显得用力过猛,缺少了一份唯美。
“半江瑟瑟半江红”,风乍起,江面波光粼粼,被阳光铺洒到的水面,呈现出一片艳红色,阳光没有铺洒到的地方,则是原本的碧绿江水。这里“瑟瑟”两字愿意是指碧绿色的珍宝,在这首诗中是指碧绿色的江水。知识点知识点!记住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这句诗是一个时间变化,从黄昏到了夜晚。这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对此处美景流连忘返,所以才会呆到夜晚,才会发现另一番风景,才会有下一句诗。还需说明一点,这里“可怜”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可怜,而是可爱的意思。
“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来此处的夜景这么美啊,有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露珠,还有弯弓般挂在天际的新月。月为什么似弓?因为前一句告诉你了嘛,九月初三,上弦月。
你读这首诗,绝不会有压抑感,只会觉得美,美如画,我们再了解一下创作背景,看看作者是在怎样的心态下创作出这首诗,就更能体会到其中诗意。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距离安史之乱已经大半个世纪,时值“牛李党争”,朝廷正一片昏暗,老白觉得你们这些货太混蛋了,老子不想和你们玩儿,于是自求外任,到杭州当了个刺史。
你看老白在这之前一段时期的诗作,如《琵琶行》,揭露的都是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社会现实,这反映的就是朝廷腐败。
既然厌恶了这样的官场,那我就主动离开,去一个无忧无虑风景如画的地方做逍遥神仙。
诗人的环境已经转变了,从压抑黑暗的斗争中脱身出来,心态自然也就转变了,没有斗争,只有闲情,他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才会有这首入画一般的诗作,所以诗中才会流露出宁静、闲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