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动物不少,豹、熊、老虎、啄木鸟、猫头鹰、老鹰、狐狸、穿山甲、蛇、蜥蜴、蜘蛛等等。
不论群居独居,都是按照动物习性,选择更适合生存的方式。
例如群居,无论兽类、鸟类、鱼类,群居都是很常见的行为。
食肉动物常常一起捕猎、素食动物一起迁徙躲避宿敌、鸟类成群南迁等等,群居行为主要因为群居所带来的的好处。
例如对于被捕猎的对象而言,群居是一种生存战略:数量安全,或称稀释效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雷格·帕克(Craig Packer)说,"如果肉食动物只能抓到一只,如果一百只在一起,那么对每个单体来说概率就减少到1%。而如果单独生存,被抓到的概率就是100%。"
不仅如此,只要群居,100只就会有100双眼,警戒的效果比起单打独斗好的太多,细想一下,人类不也是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吗?
因为群居,在时间分配上就更加宽松,一部分动物可以负责鸣警,一部分则负责搜索食物、照顾幼崽。
除了解决生存问题,群居也能有效解决延续后代的问题,身边就能找到配偶能节省不少的时间。
除了这些显然而然的好处,群居还能节省移动时的消耗;相互扶持,幼崽也有更多伙伴帮忙照顾,能够更好维护种群密度;对,取暖也是一大重要好处。
既然群居好处这么多,那为什么还有动物要选择独居?
理由更简单,以上所有,大哥我都不需要。
群居动物为了生存聚集在一起,而独居动物则是为了活的更好远离族群。
一方面,独居动物大多胃口巨大,群居只会增大捕食压力;同时,生活空间和地盘直接关系了食物的数量,所以独居动物的地盘意识往往也很强,典型如猫科动物,都会在自己的地盘撒尿,警告其他同类不要入侵,以免见面引起尴尬,当然,如果真的碰上头了,便会毛发直立,伸出爪子。
另一方面,独居动物对配偶的控制权有着异乎常兽的执着,群居动物之间虽然找配偶非常容易,但暗里勾心斗角也是随处可见,例如蝙蝠,蝙蝠交配前会用舌头舔配偶私处,一方面是为了湿润,另一方面是为了清除前者留下的几亿精兵。这种事情搁独居大侠们身上,那就是挑事,要干架的意思!
总的来说,独居动物就像我们常说的独行大侠,对所有群居的好处不屑一顾,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
但是独居劣势是很明显的,从现代虎的现状就能看的出来,现代虎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6种已经是濒危,一部分甚至是极危!全球野生老虎估计不足4000只,这事正说明了头再铁也怕人多。
但这也不代表独居动物都不善交际,豹子合作狩猎很常见,野猫的协作也是很常见的。
猫科动物在独居动物中是颇有特色的,一方面它们都是迅猛不惧事的,另一方面它们也会考量自己的能力选择新的生存模式。最典型的莫过于狮子,狮子在猫科动物中无异于“叛徒”。
它们选择群居,最主要因为母狮子胃口小,食物上不难解决。不过对狮子而言,群居不过是一种地盘交易,住的可以妥协,老婆不能互通,它们对配偶的固执仍然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
可惜这种地盘交易不被其他猫科动物接受,例如我们最熟悉的猫,动物行为学家米尔斯说:“猫进化出了很多与其他猫保持距离的机制,这并不有助于群居。”
尽管在一些情况下,家猫看似愿意群居。但这只是表象,就好比一群游侠暂时聚在一起,它们之间关系松散,更不会有任何群体身份。非要说聚在一起做什么?也就热闹一下吧。
对猫而言,数量带不来力量。
不过近年一些调查发现,猫的性格似乎有变,它们变得没那么抗拒群居。
罗马斗兽场里有近200只猫一起生活,而在日本爱媛县的青岛(Aoshima),猫与人的比例是6比1。这些猫在一起未必会合作,但是与家猫孤独的过去相比,已经是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或许对于独居动物也一样,兽在江湖不过是漂泊。
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社交活动会让土拨鼠死得更早。相关研究报告现已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据悉,科学家在2002年至2015年期间在科罗拉多对土拨鼠进行了研究。每天,他们会用双筒望远镜观察这些小动物6小时时间。
资料图
由于黄腹土拨鼠种群是由雌性领导,并且里边没有成年雄性,所以科学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在雌性社交关系上。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社交互动的土拨鼠比那些不怎么参与社交互动的土拨鼠寿命短2年的时间。
目前并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早前有研究显示最具社交性的黄腹土拨鼠在冬季死亡可能性更大并且拥有后代的数量更少。加州大学生物学家、研究论文首席作者Daniel Blumstein表示,社交互动可能会致使土拨鼠感染更多的疾病或者有可能是对捕食者不那么警觉。也就是说,黄腹土拨鼠可以独自生活或生活在不同大小的群体内,它们可以无需为生存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