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抒发了李白离开故乡时的惜别与思念之情。
李白写过两首《峨眉山月歌》歌,另一首叫《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当中有句云“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是离开四川之后写的,是对峨眉山月的回忆。看来李白对峨眉山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来自对故乡的思念。
而这首《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故乡写下的,全诗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辞亲远游,惜别故乡
这首诗意境明朗流畅,有着对故乡的留恋,这种感觉在明朗的句意下显得并不浓烈,也许这正能体现李白洒脱的性情。其时年轻的李白满怀豪情,正要外出闯荡一番,他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但毕竟故乡是生活的二十多年的地方,从儿童到青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所以,李白对于四川是很有感情的。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说法,有说陇西,有说山东,有说四川。所能确定的是,据李阳冰记载,公元705年,李白五岁的时候,生活地在四川青莲乡,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四川,此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李白在四川度过了少年岁月,他学诗文、学剑、求仙学道,四川奇险壮美的山水孕育了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情,他写下《蜀道难》表达他的赞美。他在故乡戴天山访道士不遇,写下“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听峨眉僧弹琴,写下“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在宣城的时候思念故乡,写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游秋浦白笴陂》里说:“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更西看。”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明月寄相思,月亮更容易引起李白的思乡之情。望着月亮,他写下千古名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在离乡之夜,他看到峨眉山上那半轮秋月,自然不免生起对故乡的留恋。
离开故乡的时候,正是天清气爽的秋季,峨眉山升起半轮秋月,月亮的光影投映到江水中,李白乘坐的小船随着江水漂流,江水的里月亮也跟随着小船一起流动。多么优美的意境!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个优美的月夜离乡远去,李白的心情既有对未来人生的期待,也有对往昔故乡的留恋。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个“君”,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唐诗别裁集》认为:“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也有人认为“君”是指李白在四川的友人。笔者比较偏向于后者。因为在这首诗里,月亮是一个客观的景物,并没有拟人化。参考《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时的月亮被拟人化了,被作者当作朋友来看待,与峨眉山的月亮是有区别的。
其实,无论是月是人,在这首诗里都是很有意境的,读者不必纠结于此问题。一首诗,有时候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每种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也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妙处,读者的赏析有时候能给作品以新的生命。
这首诗,从峨眉山到平羌江,再到清溪驿,再到三峡、渝州,展现了一幅月夜江行图景,而月亮像一根思念的线索,贯穿了整个时空。二十八个字的小诗里嵌入了五个地名而无拼凑痕迹,写得流畅空灵,浑化无迹。王麟洲云:“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李白的诗以自然明丽见长,并不刻意锤炼,如行云流水,情韵天然。这首惜别思念题材的作品,写得同样自然清逸,可见诗仙手段。
这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如下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芜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悬挂在天上,月影倒映在清澈的平芜江中,随着江水而流动。夜间从清溪乘船出发,直奔三峡,想你却很难相见,只有念念不舍而去渝州。
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借月抒怀,“半轮秋”三个字,衬托作者对当时处境的不满和无奈之情。残月当空,秋日肃条,景色虽美,但心情寡郁。山月与人一路相随,整夜可见,但故人不能相见,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此刻诗人是“魂牵万里月,心碎有谁知”?“思君不见”,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整首诗渗透着诗人此次临江而行的体验,贯串着山月这一具体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抒发了江行的思友之情,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