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也是蔬菜的一个大类,包括蘑菇、平菇、香菇、草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等等。今天我就单讲蘑菇的培育吧!
蘑菇的特征特性 蘑菇又叫洋蘑菇。在分类学上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为一种典型有褶伞状菌,成熟时像一把撑开的伞。子实体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组成。菌盖初期为半圆形,由菌膜包裹,老熟时菌盖趋于平展,菌盖表面光滑而不黏,着生有纤维表皮或纤维鳞片,白色;菌褶呈放射状,数白片菌褶表面覆以子实层。

蘑菇所需环境条件
1 温度 蘑菇的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其生长发育所需温度的高低,可分为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3种。高温型蘑菇,菌丝体发育的温度为25~34℃,子实体形成温度为25℃以上。中温型蘑菇,菌丝体发育的温度为23~28℃,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6~25℃之间。低温型蘑菇,菌丝体发育温度为22~26℃,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6℃以下,如冬菇、滑菇等。
2 水分与湿度 蘑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自身的含水量达90%左右,而且各种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菌丝体吸收。缺少水分的菌丝体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如木材含水量低于20%时,木腐菌蘑菇就停止生长。但水分也不可过多,如含水量过高,一方面会排掉培养料中的空气,影响菌丝呼吸;另一方面会使原生质稀释,影响菌丝的抗逆能力。所以,应该及时调节水分含量,使之保持在适宜状态。
菌丝体生长期间,培养室内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子实体形成时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90%。如湿度太小,则会影响菇体长大,严重时造成枯萎;但湿度太大,超过95%时,容易发生各种杂菌污染和病害。
3 光照 蘑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较强的光照,有的甚至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也能照常生长。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否则子实体难以形成。一定要注意,蘑菇所需要的光线是白天室内或荫棚下的散射光,若在直射的太阳光下,则很快死亡。
4 空气 栽培的蘑菇一般都是好气性的,菌丝体和子实体都需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一般菌丝体在生长阶段消耗的氧气不多,但子实体形成时期则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时要通风好,氧气充足能促进子实体分化和增大。若通气差,二氧化碳积累多,子实体不易形成生长也慢。一般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0.3%时,蘑菇子实体就会停止分化和生长。所以培养室内应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但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才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发育。
蘑菇培养房的建造 目前国内蘑菇栽培场所主要有标准菇房、半地下式大棚和阳畦三种形式。

1标准菇房 菇房建造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菇房应建造在地势平整,利于排水处,菇房走向坐北朝南,利于保暖和通风。菇房内通风要畅,南北墙要设计有上有下、下两排通气墙,下窗要靠近地面,利于积累二氧化碳的排出,菇房的两端山墙要安装排气窗,可强行通风。房顶安装抽气筒,可保持房内良好的通风状态。
2半地下式大棚 大棚式菇房是一种简易的蘑菇栽培场所,一次性投入少,又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成本低,这种形式在北方发展很快半地下式大棚内气温高于外界,由于畦床位于地下,其保温效果良好。建造时可因地制宜,即可集中连片规模建造,也可以户为单位分散建造。单棚面积可大可小,发的可达667~1334米²,小的可达133~200米²,其结构有竹竿骨架、木头骨架、水泥预制骨架或钢架骨架。
3阳畦 阳畦是室外保护地栽培蘑菇的简易形式之一,可在田中或房屋前后开挖半地下式的畦床(也称地沟),用竹竿等材料搭成拱形骨架,上面覆盖薄膜及遮阴物。这种菇房出菇,产量高,效益显著。
蘑菇栽培管理
1 播种
(2) 选择菌种 播种前要对菌种进行一次质量检查。购买的菌种,首先需要了解菌种的菌号,特性。选用菌丝生长正常,不退化,不结块,不吐黄水,无杂菌,无病虫害,培养料呈棕褐色,必须保在通风、干燥荫凉而又干睁的地方。质量不好的菌种一律不用。
(3) 播种时间 一般要在月平均气温25℃以下时才能播种,播得早了,会因温度高而染上杂菌。
(4) 播种量 播种量要适当。菌种量过多,料面的老菌就多,会形成大量的粗菌索,对后期子实体的产生有不良影响,而且增加成本,一般每平米用栽培种3瓶,若用塑料袋装菌种,每米²用一袋,若系麦粒用1.6瓶就够了。
(5) 播种方法 有条播、撒播、点播三种。
条播:先在培养料上按行距13.2~16.5厘米,用手或竹片挖3厘米深的天沟,把菌种播入沟内,再用培养料覆盖起来。此法省工,缺点是用种量较多,且不容易播得均匀。
撒播:先将培养料挖出3厘米左右,把菌种均匀撒于上面,再把挖出的培养料盖回即可。此法使菌种过于分散,菌丝断碎,萌发生长势弱,生产上很少采用。
点播是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点播的株行距为10厘米ⅹ10厘米,或13厘米x13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时,用竹片插入培养料中。撬起一块,随即用手将一团菌种放入穴中,即盖回,使菌种与培养料接触紧密。最好使少量菌种露出表面,有利通气,促进菌丝生长。
2 播种后至覆土前的管理 这段时间的管理主要是促进菌丝生长。播种后3天必须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观察种穴菌种的露头部分,如果发现有短绒毛状菌丝,表示菌种成活。没有成活的地方要做记号,5天后再检查。如果5天后检查还不萌芽,就要补种,可在料底打洞,加强通风,散发氨气后补播;若培养料过干,可在料面覆盖报纸或直接喷水,但切不可过湿,调节好水分后重新补播。
播种后温度应在23~25℃,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如果空气闷热,可适当通风换气。白天温度高,可在夜间通风;如果遇低温,可在中午温度高时适当通风,晚间密闭门窗保温。总之,可根据蘑菇菌丝生长要求,结合天气的变化情况,灵活管理,以保证菌丝萌发风,以保持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萌发生长。但每天要揭膜几次,以补充新鲜空气。

3 覆土
(丨) 覆土的pH要求在6.8~8.0之间。
(2) 覆土时间。播种后12~15天,菌丝从播种点周围长出3~4厘米,深入料1/2处,这时覆土最适宜。覆土过早,菌丝未长,影响产量;覆土过迟,容易结菌块,表面菌丝老化,出菇则推迟。
(3) 覆土厚度,覆土一般3~4厘米为宜。土壤结构差,沙性重的土粒可以稍厚些,若土粒黏性重,料层厚,覆土则可薄些。覆土量,一般100平米要土约5立方米。
(4) 覆土若采用粗细土粒覆土法,覆土时,先将粗土粒均匀覆盖在料面上,做到既不使土粒重叠,又不使培养料露面,土粒上床可铺干粒,然后喷水,慢喷多次使土粒湿透没有白心为止,铺粗土粒5~7天,菌丝爬到粗土粒间隙时,可以铺细土粒,把粗土全部盖没即可。若覆盖碎土,采取一次性覆土,厚度为3~4厘米,一般覆干土,覆土上床后再喷水。
4 覆土后的菇房管理
( 1) 水分管理 覆土后3天之内,要把土粒的水分调到合理的程度。一般采用pH8.0的淡石灰水调湿。调水时应注意少量多次,勤喷少喷。覆土后的水分调节要使粗土先湿后干,细土先干后湿,让菌丝在粗土层和细土层之间充分蔓延生长,防止菌丝过早爬到细土层来,以利以后出菇。覆细土2~3天后仍要使细土温度稍比粗土低些,才能促进菌丝在粗土中生长。覆土后15~18天,拨开细土见菌丝爬到粗土上,前端形成扁形,颜色洁白的菌丝团时,说明子实体原基形成了,这时需要大量的结菇水,以刺激子实体形成。因此,这时喷水量要适当增加,每平米每天喷水300克,连喷2~3天。喷后停水2~3天。检查是否有小菌蕾。如果有小菌蕾,再恢复正常的喷水量,待菇大一些,再逐渐增加喷水量。出现小菇蕾后,喷水量要逐渐增加,同时通风量也要逐渐加大,但要注意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到菇床面,采菇高峰期过后,随着床面菇量减少,水量也应减少。当床面没有菇时,可停喷水2~3天。在做好水分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调节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培养料和覆土的含水量也能提高。一般情况下,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为宜。采菇高峰期以后,湿度又应降至85%左右。
(2)通风与保湿
①补充新鲜空气,供给蘑菇呼吸作用以足够的氧气。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5%时(一般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3%)就会阻止蘑菇子实体的形成。所以,通风除了供给氧气外,还可以排除过多的有害物质,保证蘑菇生长发育正常。
② 调节空气湿度。当菇房空气湿度过大时,增强通风便可以把水气带走,把空气相对湿度降低。
③ 调节湿度。通风与保湿密切关联,正常的通风,可调节蘑菇生长的湿度。
(3) 通风的技术
① 播种至覆土期是菌丝生长期,此时培养料刚进房不久,含水量充足,培养料还继续发酵,微生物活动旺盛,不断放出各种有害气体,菌丝生长旺盛,呼吸强烈,需氧多,放出二氧化碳多,因此,这时期的菇房管理应以通风为主,适当兼顾保温、保湿,一般每天开窗2~4小时。
② 子实体形成期以后,气候温度已下降,培养料发酵基本完成,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弱,产生的有害气体减少,蘑菇子实体形成期对空气湿度和培养料水分含量要求高,此时需要大量水分,所以,通风量要减少,以保湿为主。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定删)
食用菌的种植方法如下:
1 食用菌萌发时不产生典型的芽管,而是先膨大为原来的2-5倍,孢子沿长轴方向生长,内部出现空泡。
2 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24℃,最适宜温度24-27℃,但由于木材的保护作用,在气温低于-20℃的高寒山地或高于40℃的低海拔地区,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丝不会死亡。自然荫蔽不足时,搭盖荫棚(高2m),或种植、种瓜,以利将来遮荫。
3 让原木干燥,实际上是调节段木的含水量,以利于接种后菌丝体定植和生长发育。不同树种的含水量不同,因而干燥的时间也不一致,常以干燥后没有萌芽力为度,或者以接种打洞时树液不渗出为宜,此时的含水量约为40-45%。
4 塞好棉塞后,把试管直放在小铁丝筐中,盖上油纸或牛皮纸,用绳扎好,或用绳子把试管扎成几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纸包扎好,竖直放入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在1.5公斤/厘米2压力下维持30分钟。选择符合种菇要求的菇蕾。用75%酒精揩拭表面后,用小刀把菇蕾纵剖为二,在菌盖与菌精交界处,切取0.5立方厘米的一小块菌肉,移放在斜面培养基中央。如用已开伞的香菇做分离材料,则选菌盖与菌柄交界的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