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
前言
曾巩(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不过,他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平,这首咏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谓其不能诗者妄矣
清朝文学评论家潘德舆评价曾巩诗的水平时说:
昔人恨曾子固不能诗,然其五七言古,甚排宕有气。近体佳句.....颇得陶、谢家法。 七言绝句,如“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是凉月一溪潮”。
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谓其不能诗者妄矣。 《养一斋诗话》
潘德舆说, 评价曾巩不能作诗的人很荒谬,并且列举了曾巩的一些作品加以证明,其中就有《咏柳》这首诗。
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二、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
潘德舆对于列举出来的这些作品,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就是:
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
我们看看这首《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三、倚得东风势便狂
诗人评价某人、某事,不会直接说:
你这个人,稍微得势就太猖狂,看你今天跑得欢,你知道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言外之意,早晚一天你要倒霉。
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七个字写出了柳树的姿态,很明显是暗中讽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而且在“乱条犹未变初黄”的时候,你就猖狂,羽翼未满就不可一世,将来是不是要上天?
第三句 ,解把飞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发的漫天都是,蒙蔽了日月。
第四句接着说,难道你不是到天地之间还有清霜吗?
整首诗的意思,是第四句结束后的留白,言外之意是说: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了那个时候,你咋办?
结束语
咏物诗常常人与物合一, 是咏物也是咏人。
同时宋诗又擅长说理,《咏柳》就是借咏物来说理的一首诗。即我们在很多诗词赏析中,常见到某诗被评价颇有“理趣”。
道理不能干巴巴的说出来,通过意象(形象思维)来表达,既有道理,又有诗的趣味。
@老街味道
一提古诗《咏柳》,人们自然而然首先想到并顺口就秃噜出来的总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认为这是惯性思维的使然。
殊不知,作为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更是不逞多让,妙笔生花。出彩在字里行间,独秀于诗词歌赋。
文虽咏柳而言非
唐代诗人贺知章和宋代大家曾巩都写《咏柳》,而且都是诗中无柳胜有柳。
但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纯粹抒情的诗,从树枝叶到风裁剪,来赞美春天的美丽,春风的活力和大自然的魅力。
而晚于贺知章的曾巩再赋《咏柳》时,是绝对不会循规蹈矩,照猫画虎的,如果那样的话,则有失大家风范和大才风度的。故曾巩之《咏柳》出彩之一就在于其借题发挥,文虽咏柳而言非。一上来就用“乱条”、“势便狂”的词句,喻讽和蔑视那些包藏狼子野心“得势便猖狂”的邪恶势力邪祟之人。从而把诗的主题点明,并推向了高潮。
诗锋不露已自威
我总是认为,古往今来,诗为己意,言为心声。
曾巩的文学造诣深广犹如滔水博疆,不然也不会被世人称之为“八大家”。其文也以古雅、平正、冲和而立世,众口交赞。
曾巩的这首《咏柳》出彩之二,就在于其文虽无大经大法,但也见大开大合;虽无兵戎相见,但已是唇枪舌剑;虽无口诛笔伐,但已现满怀激愤问苍天;虽无义正词严,但已是小人头上显英威。
刚正不阿冲霄汉
曾巩不但文采飞扬,其还为官多年,廉洁奉公,勤于理政,关怀民生,申冤平案,维护平安,打压豪强,防疫救灾,疏河架桥,修建城郭,兴办教育,整治恶吏,减废捐税等,深受老百姓的拥戴。
通过曾巩的《咏柳》一诗,不难看出他刚正不阿气宇轩昂的一身正义,十分清楚的显示出他嫉恶如仇急公好义的高尚品格。仅仅四句诗就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抨击了官场的丑陋现象,表达了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决心。全诗充满了硬气,骨气,大气,正气,豪气,霸气,当然更是少不了才气。这是该诗出彩之三。
振聋发聩立史碑
曾巩的这首《咏柳》,最为叫绝的是后两句,“解把飞花蒙日月,”——微小散舞的柳絮怎能遮挡住日月的光辉。而“不知天地有清霜”——却不知深秋霜降之日,就是它枯萎凋亡之时。更是全诗的诗眼、诗魂,赋予了诗的生命,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墨。可以说是警示箴言,振聋发聩。这是该诗最为精妙的出彩之处。
结语
曾巩的《咏柳》,出彩于含义深刻,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中。
上一篇:小学1-6年级成语汇总大全及解释
下一篇:威士忌的酒精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