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明显的写作手法是借古讽今,以“汉皇重色思倾城”暗喻“唐皇重色思倾城”。
2、移情与物。以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穿插写景、抒情以及大量的细节刻画。
3、虚实结合。《长恨歌》在描写情的这一点上创立两种结构模式:一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增加“情”的深度,通过时空的延续增加情的强度,二者形成一种立体结构模式;二是既描写情的伤感、缺憾,又虚构了“情”在幻想世界的愉欢、圆满,二者构成对立互补。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第一段是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写的直接,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
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情,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段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之切。
其次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对仗手法突出: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作比连理枝。等都是对仗,起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能够把生离死别的痛哭和生死两从天的思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采用重复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生。这是为了强调玄宗对贵妃的专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迟迟和耿耿是为了强调渲染气氛,突出玄宗对贵妃的无限思念之情,悠悠生死别经年,中的悠悠是为了突出玄宗和贵妃生离死别有一年后,那种缠绵饿爱情还未能被割断,反而更加强烈。
顶针手法:
如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是采用了顶针手法,顶针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紧蹙。
以上就是关于长恨歌运用的表现手法,长恨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长恨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