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明确,会。
任何的考古发掘,不管保护措施做得多好,都会带来破坏。
题主的想法还是很有代表性的,的确,在过去的很多考古发掘现场出现了文物损坏的现象,其中导致有机质文物损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空气,比如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经挖出来一件装着藕片的漆鼎,刚打开时,藕片就像新切的一样新鲜,可是过了没多久,居然就在大家的眼皮底下“灰飞烟灭”了。

再比如,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碗距今4000年之久的“面条”。当时,考古工作者揭开一枚倒扣的陶碗,发现下面居然扣着一团条状物,很像是面条,可是等到把它拿回实验室,这个“面条”也腐朽无存了,多亏在刚揭开时考古人员及时拍了一张照片。要不然说出来都没人信啊。

△喇家遗址的“面条”
由于这些教训,有些朋友就在琢磨,如果发掘现场能够隔绝空气,是不是就能够延缓文物的腐朽呢?
应当说,如果真的能够按照题主说的这样,实现发掘现场的真空化,那还是能够起到一些保护作用的,只是这个作用实在太小。
为何这样讲?
实际上,导致有机质文物朽坏的因素不止是氧气,其他的比如湿度、温度的骤变,以及光的照射,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

文物在地下或者水下埋藏了几千年,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保存状态,虽然也在衰变腐朽,但是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一旦当它们被发掘出来,不仅会接触空气,其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变。就好比,把一个正常人在几秒钟内挪到火山口,或者搬到南极,身体肯定是受不了的对不对?
即便我们能够在发掘现场隔绝空气,也无法做到让出土后的一切环境因素还跟地下一样,所以文物依然会出现损坏。
开头的那句话,任何考古发掘都是破坏,这是答主刚接触考古时学到的,也是老师要求我们始终铭记的。

正因为考古发掘无法避免其破坏性,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在现场多做一些保护措施,减小对文物的破坏。另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现场的记录。一切的考古遗址或者墓葬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发掘了,就无法复原到原来的样子。所以考古工作者理应在操作时谨小慎微,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就像给喇家遗址“面条”拍照的那位一样。可能只是轻轻按下快门,却能够让珍贵的信息保存下来。

谢请,考古现在实际上是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我们原来的考古要求,是不主动挖掘,原样保护是最好的,但是目前由于盗墓猖獗,很多古墓被盗后,我们是属于抢救性挖掘,例如江西海昏侯墓就是已经发现盗墓的痕迹才开始重新挖掘,这样也就给盗墓者留下了很多的机会。同时也让我们的考古挖掘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在目前的文物史上唯一主动挖掘的只有定陵,而且这次挖掘应该说是属于失败的一次,那么对其他的原始墓葬按照国家的要求,尽量保持原样。但是由于现在大规模的基建动工,土建工程的开发,很多原来没有发现的古墓也都是在施工中被破坏,所以要想把古墓的保护与挖掘结合在一起,那么应该在工地的施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方,同时对可能存在古墓的地点进行抢救性挖掘,也应该放在设计规划之前,将地下文物的勘探严格推行下去。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保护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招财猫鱼和清道夫能养一起
下一篇:网吧五连坐(网吧五连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