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礼的乐狭义上是指乐经。
2、乐经,六经之一,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
3、周礼春官宗伯之大司乐章为乐经,本就没有乐经,这是其中一种说法。
4、乐经早已在秦时丢失,本就没有乐经,这是另一种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
中国古代西周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张扬等级观念的礼、乐是核心,书、数是基础,射、御等技艺也很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讲了教育的内容。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射,射箭;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数学。用现在的话讲,大体上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扩展资料: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礼坏乐崩出自《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礼,指“周礼”,即五经里面的《礼》;乐,指庙堂之乐;
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以上就是关于周礼的乐狭义上指什么,古代的礼乐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周礼的乐狭义上指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