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氐,◆[氐]人的一支。○[東漢]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閬中縣])、[宕渠](治今[四川][渠縣]東北)郡北徙於[漢中][楊車板],號為[楊車巴]。○[魏武帝]時,首領[李虎]率族眾500餘戶附[魏],受封將軍,並將族眾盡遷[略陽]北(今[甘肅][秦安縣]東南),遂號為[巴氐]。○[西晉][元康](公元291)年間,[關西]連年饑饉,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領[李特]乘機擁兵割據,於[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漢]政權,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與當地漢族融合。
白氐,◆古代少數民族名。西夷的一部。○《魏書‧氐傳》:“[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自[洴][渭]抵於[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國封拜。”參閱《文獻通考‧四夷》。
白馬氐(白马氐),◆我國古代西南地區氐族的一部。○[漢武帝][元鼎]六年於其地置[武都郡]。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肅]南部。亦省稱“白馬”。○《史記‧西南夷列傳》:“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司馬貞]索隱:“夷邑名,即[白馬氐]。”○[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魏書‧氐傳》:“[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
本氐,◆根本。○[章炳麟]《駁神我憲政論》:“故[馬氏]亦傅會數論神我之說,以為本氐。”
大氐,◆大抵;大都。○《史記‧秦始皇本紀》:“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咸率其眾西鄉。”○《漢書‧食貨志下》:“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顏師古]注:“氐,讀曰抵。抵,歸也。大歸猶言大凡也。”○[宋][洪皓]《松漠紀聞》卷上:“婦人皆悍妒,大氐與他姓相結為十姊妹。”○《明史‧楊鎬傳》:“[鎬]未至,先奏陳十事……大氐皆苟且之事。”○[章炳麟]《五無論》:“及設議院,而選充議士者,大氐出於豪家,名為人民代表,其實依附政黨。”
氐房,◆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及第四宿。○《後漢書‧蘇竟傳》:“鎮星繞帶天街,歲星不舍氐房。”參見“二十八宿”、“氐宿”。
氐賤(氐贱),◆低廉。○《漢書‧食貨志下》:“其賈氐賤減平者,聽民自相與市。”○[顏師古]注:“貴即為卬,賤則為氐。”
氐人,◆[氐]族人。○《晉書‧苻洪載記》:“[苻洪]字[廣世],[略陽][臨渭][氐]人也。”
氐人國(氐人国),◆傳說中的國名。其人為[炎帝]後裔。人面魚身。○《山海經‧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郭璞]注:“﹝[氐]﹞音觸抵之抵。盡胸以上,人;胸以下,魚也。”
氐首,◆俯首。○《漢書‧食貨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給焉。”○[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氐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天根。
氐州第一,◆詞牌名。又稱《熙州摘遍》。雙調,一○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後段九句五仄韻;或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後段九句六仄韻。參閱《詞譜》卷三一。
回氐,◆墨神。○《說郛》卷三一引《致虛雜俎》:“墨神曰[回氐]。”
角氐,◆同“角2抵”。◆《漢書‧張騫傳》:“大角氐,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
槃頭氐(盘头氐),◆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氐族的一支。○《周書‧蘇椿傳》:“其年,破[槃頭氐]有功,除散騎常侍,加大都督。”
青氐,◆古代少數民族[氐]的一支。○《通典‧邊防五》:“[氐]者[西戎]之別種……其種非一,或號[青氐],或號[白氐],或號[蚺氐]。此蓋中國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于氐根,◆指[漢]末一支農民起義軍首領的稱號。○《後漢書‧朱俊傳》:“[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並起山谷閒,不可勝數。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于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李賢]注:“《左氏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杜預]注云:‘于思,多鬚之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