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达人在行动#
大家好我是蜂小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福建茶——白茶,说起白茶很多读者都会想起福鼎白茶(大白),殊不知,“先有小白而后有大白”而小哥今天要介绍我的故乡也就是小白的发源地,《建州·水吉县志》中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即现在的建阳市漳墩镇)。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是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晾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白毫显露。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福建省境内丘陵起伏,而福建建阳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8.5℃,年降水量在1661毫米左右。山地以红、黄壤为主,地表含大量紫色砂砾岩矿物质丰富,主要种植小白茶(当地俗称小菜茶)、水仙茶(福建最早发现的茶树品种位列茗枞之首,最早的白牡丹茶的原料也是采制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

老爹在为古茶树采摘紫芽茶
白茶的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老爹布满裂纹的双手捧着稚嫩的紫芽茶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阳区和建瓯市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小白茶。而白茶的生产,是于清亁隆三十七年(1772年)采建阳漳墩小白茶芽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宁德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建州·水吉县志》中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即现在的建阳市漳墩镇)。“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在《福建名茶》第二辑《银针白毫》,福建省茶叶学会编,1986年6月版,《白茶研究资料汇集》1963-1964,《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福建省茶叶学会编,1965年3月版就有提出过先有小白而后有大白的阐述论断。而白茶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