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
岁首,指一年之始。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年”属于太阳历范畴,与朔望月相无关。
最初历法以“立春”为岁首,当节气立春时,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
元旦,是阳历中一年的开端。
咱们都知道,中国有两种并行的日历,阳历和阴历。
阳历取自西方,以耶稣诞辰为元年,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开始施行,只有短短100年的历史。
阴历又称夏历,自古就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几经修改,最后确定了正月为一年之首。
而在改历法上影响最大的,非汉武帝莫属。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
汉朝鸿蒙年间(公元104年),汉武帝刘彻接纳司马迁等的提议应用《太初历》,修复了夏历即阴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之后历代王朝虽对历法经历改动,但大部分依然以《太初历》为原型,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节、元日,即新春的第一天。

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用了三种历法:夏历、殷历、周历,三历在有些时期和地区同时使用。三历的主要区别在岁首的月建不同,岁首叫正月。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阴历正月为岁首。秦始皇代周,推演五行,以亥月(十月)为岁首。
在古时候他们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而且他们的北斗以斗柄,那时候的北极星连线为0度,绕一周天。而子丑寅卯这些东西便是平分这一周天的标度,也就像我们的数字一样。
1、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
2、西汉太初元年,司马迁等人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农历,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等人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农历,
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历史
强汉开国
参见: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汉朝皇族出自彭城刘氏。汉高帝刘邦是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阳里街道)人,平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喜欢劫富济贫。
到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统一中国,他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密切。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为人仗义,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泗水亭长刘邦亦于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起兵响应,称沛公。后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月,楚怀王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任砀郡长,领砀郡兵。公元前207年,刘邦从彭城率部出发攻入咸阳,秦王子婴降,秦亡。
以上内容参考: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司马迁等人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农历,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
干支古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摄提),岁首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启。后亦用“岁首”来指一年之始。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
其实,是岁星纪年,采用岁阳岁阴结合以纪年。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岁阴: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以上就是关于确立正月为岁首的是什么朝代的全部内容,以及确立正月为岁首的是什么朝代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