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及例句:
1,助词判断句,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2,副词判断句,主要有副词“乃、即、本、非”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例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3,动词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或不是什么,例如“这件衣服是白色的”。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
“夫执舆者为谁?”《长沮桀溺耦而耕》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学习文言文的判断句有这些可供参考的例子: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五、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五、用“为”表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以上就是关于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及例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举例说明的全部内容,以及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及例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