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和闻喜县(晋国叫曲沃,汉武帝改名闻喜),是山西省南部下辖的两个县。
两个县先后均是晋国的国都,周公旦灭唐后,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唐封给了唐叔虞,后因迁居晋水旁,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将国号改为晋。
到晋昭侯执政开始这里经历了一场历经3代,长达67年的小宗代大宗的残酷斗争,那就是曲沃代翼。
其实这个事情很好理解,古代皇帝的儿子都想争着坐皇帝宝座,争得头破血流,互相残杀。
诸侯王的儿子也都想争着做诸侯,但是古代继承有嫡庶之分,国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以国君嫡出后代为大宗。
别支公族子孙为小宗,大宗根据血缘亲疏分封小宗管理国内各地,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权势、钱财的欲望往往胜过兄弟的手足之情。
一旦君王把大权分封给兄弟、子侄,很快就会导致宗室之间为夺权而产生残酷的斗争。
曲沃代翼,就是国君大宗集团和实力强大起来的小宗集团的斗争。
晋昭侯元年(前745年),晋昭侯将曲沃(今山西闻喜县)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成师,成师此后便被称为“曲沃桓叔”。
曲沃的大小与晋国都城翼城的大小相等,当时就有很多明白人反对将曲沃分封给大夫成师。
但晋昭侯却无视了这些金玉良言,依然将曲沃封给叔叔成师(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便利用曲沃的资源快速发展,晋国出现了翼与曲沃两个中心并立的局面,而晋昭侯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公元前739年,晋昭侯被大臣潘父所杀,曲沃桓叔趁机进入翼城,企图取代晋侯的位置,晋国上下不同意,击败桓叔。
桓叔退回曲沃后忧愤而死,“曲沃代翼”第一战失败。但翼城的晋国嫡系只能阻止曲沃的庶支取代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消灭曲沃一族了。
而曲沃桓叔之子庄伯继父遗志,继续进行“曲沃代翼”。
曲沃庄伯与其子武公与翼城的晋国嫡系先后进行了五次大战,五代晋君都死于曲沃之手。
不过由于周天子和周边诸侯的干涉,“曲沃代翼”五次大战都以曲沃撤退告终,没能实现“曲沃代翼”。
虽然“曲沃代翼”没能实现,但曲沃与翼城的力量对比在六次大战后根本逆转。
被射中肩膀的周天子和周边诸侯也越来越无力干涉曲沃与翼的嫡庶之战,“曲沃代翼”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于是在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8年),曲沃武公通过贿赂周釐王排除外来干涉后与翼城爆发第六次大战,最终将翼城的晋国嫡系彻底消灭。
曲沃一族在六十多年斗争取得了“曲沃代翼”的全胜。
晋国公族的大宗成了小宗的猎物,完全取代了,这也标志着礼崩乐坏,制度败给了军事实力和财富,在晋国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后人多效仿。
晋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爹)即位之后,深深感受到这些公族的威胁,必须要除去这些公族,不能让小宗吞并大宗的这一幕重演。
经过有意的血腥屠杀和骊姬之乱,这下把晋国的公室子弟几乎屠戮一空,造成晋国无公室的情况。
这也为后来韩赵魏作为公卿瓜分晋国几乎没有来自公室的阻力,三家分晋埋下了不好的伏笔。所以说,晋国实际亡于自己的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