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位列美国圣人群体像
康熙早就注意到了鱏鱼与鳇鱼的区别。
平定吴三桂后,第二次东巡,在躬诣盛京祭拜祖陵离京的当日(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二月十一日),就特谕乌喇将軍巴海等:
“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餧养马匹之暇,观看乌拉地方。将军应从何处带领兵丁候迎,可与盛京将军定议行之。再,产鱏 鳇等鱼之处,尔即询明乌拉希特库,会同将需用诸物,悉加备办完整。为此特谕。” (1)
随行传教士南怀仁说:“乌拉是临江城市,去吉林三十二哩。稍上流处,盛产鲟鳇鱼。皇帝乌拉之行,是为了钓这种鱼。”(2)
原来康熙驾幸乌拉是想钓“鱏鳇等鱼”。 康熙上谕“产鱏 鳇等鱼之处”的一个“等”字,就已经明确鱏鱼,鳇鱼是两种鱼。可到了乾隆,以及南怀仁,和珅他们的批注及曹雪芹等人笔下,鲟鱼,鳇鱼又成了“鲟鳇鱼”一种了。
《红楼梦》 写了庄头乌进孝向贾府进租送年货, 其中包括“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 ,“鲟鳇鱼两个”。(3)
趟着“四五尺深的雪”跑了千八百里路,“走了一个月零两日”,过年了就进贡两条鲟鳇鱼,可见那时其珍贵。就这两条肯定也是不够给皇家进贡规格的小鱼崽儿。
但《红楼梦》程甲本五十三回写的却是进奉”鲟鳇鱼两百个” !如果是两百条每条百十斤---那得多少挂大车拉啊?所以程甲本《红楼梦》中说的乌进孝向贾府进租的鲟鳇鱼,只能是十来斤的小鲟鱼崽儿 ---北方施氏鲟。
曹雪芹之前,杨宾《柳边纪略》卷三也提到了吃鲟鳇鱼,说味道还不如鲫鱼。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说,嘉庆十年前,鳇鱼还很便宜,一个满车装的大鱼头,才卖五百钱,简直白给。后因权贵们流行吃鳇鱼脆骨,鳇鱼一下子身价倍增。也说明吃鳇鱼就跟唱流行歌曲似的,时髦是一阵一阵的。
遗憾的是,康熙先后三次到松花江,想过过捕捉鱏,鳇鱼的瘾,却连影儿都没能见到,可见其捕捉之不易。对于此事不但有随行人员的诗作记录,康熙自己也留下了诗歌。

网络图片 感谢作者
先看高士奇的诗:
戊子,驻跸小雅哈河。地气稍温,草茵初碧,倦马荒途得饱食矣。是夕,又成扈从杂纪诗四首。
镇城南面倚江居,长白分来一派余。
隔岫晓烟笼紫鼠,临流夜火打鳇鱼。
招来甲士强能挽,住久流民籍未除。
共说年年曾望幸,不图今日度銮舆。(4)
随驾的曹雪芹爷爷曹寅也写了“满江红•乌拉江看雨”
鹳井盘空,遮不住、断崖千尺。
偏惹得、北风动地,呼号喷吸。
大野作声牛马走,荒江倒立鱼龙泣。
看层层,春树女墙边,藏旗帜。蕨粉溢,鳇糟滴;蛮翠破,猩红湿。
好一场莽雨,洗开沙碛。
七百黄龙云角矗,一千鸭绿潮头直。
怕凝眸、山错剑芒新,斜阳赤。(4)
虽然标题“乌拉江看雨”实际是看康熙皇帝打鳇鱼。只不过高士奇写的是“临流夜火打鳇鱼”而曹寅写的是大白天顶着雨打。看来康熙是夜以继日,栉风沐雨打不到鳇鱼不罢休。
“临流夜火打鳇鱼”不言自明,直白地说就是满江边的随驾护卫和大臣打着火把,看皇帝夜捕鳇鱼。
"蕨粉溢、鳇糟滴、蛮翠破、猩红湿"则写的是白日打鳇鱼。粉白、鳇黄、翠绿、猩红看似颜色,其实一个“鳇糟滴”就点了“乌拉江看雨”的主题。雨中何来白黄绿红的颜色?那是雨中护卫康熙的八旗兵擎着旗帜的颜色!从康熙为此诗作”连樯接舰屯江城”“旌旄映水翻朱缨”也可见证当时打渔的壮观场景。
“鳇糟滴”是借用糟制鳇鱼的蜡色,隐喻护卫康熙打鱼卫队高擎的皇家杏黄旗,沐雨湿漉漉地往下滴答水。
"蕨粉溢、鳇糟滴、蛮翠破、猩红湿"四句妙极!
真是“好一场莽雨”,好壮观的沐雨八旗, 好一个亲手抄家伙打鱼的康熙皇帝。
真是绝妙好辞。不着皇帝打渔一字,却把波澜壮阔,千军万马助威, 康熙皇帝冒雨捕鱼的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出来。
可惜的是没能如愿。尽管康熙没捕到鳇鱼,但看来也很开心,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江中雨望”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