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古今贤文.劝学篇》。这句治学名联的意思是指: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在一片没有边际的海洋里,追求学问和不断探索,苦难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
已故 齐鲁首席文化代表徐北文先生曾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徐先生视读书为“”第二生命 ”,他认为,坐拥书城,读书可以解疑答惑、醍醐灌顶、春风化雨,变不知为知之,体现了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全面认识,不只是认为学习是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我们应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学会感受学习的乐趣,即认识到学习过程也可以是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理应乐在其中。
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苦"字改为"乐“字,显然是不妥的。原因如下:
一,古人作文,尤其是诗词,极为严谨有度,往往是"为求一字吟,捻断数根须",反复推敲,如果要用乐字,他早都想到了。
二,作为警句格言,流传至今,是为了激发莘莘学习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不怕吃苦,勤奋学习的精神,苦字一变成乐字,与作者初衷完全相背,还有什么激励可言?
三,作为一个功成名就者或衣食无忧的人,坐在书房里或躺在阳台的椅子上,泡着一杯好茶,翻翻书,看看报,是作为一种阅读消遣,不是为了生计去学习,当然快乐了。但看看那些早出晚归的孩子,那些大山深处步爬山涉水去读书的农村孩子,是乐还是苦?
四,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漫长的修行,艰苦奋斗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亦如此,没有一个孩子由衷告诉我读书作业是快乐的。
五,学海之乐,乐在读懂后的感悟,乐在学成后的收获,乐在端正学习态度基础上的心理之上。
最后要说,古人的东西不是不能修改,但要看那一类的文章。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格言警句,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要知道,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早已铭刻在无数代学子的骨头里。
古人学习全凭一股子韧劲,在之乎者也中想找到乐趣可真的是很难呀!
从很小就开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再然后就是四书五经,还要读各种史书!
那个时候穷学生最痛苦的是找书、抄书,抄很多的书,虽说是穷文富武,可到了晚上连一盏灯都没有的人大有人在。
苦不苦,想想头悬梁锥刺股,累不累想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听说过君子六艺吗?礼、乐、射、御、书、数。
出门会友不会作诗做对,简直就不好意思出门,想让人看得起,那还得要弹得一手好琴,射的一手好箭!
想想就不寒而栗,是真的苦!
可学习这种事,真的是天复使然!有的人看两遍就会了就动了,所以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
这已经从哭的境界进入到了乐的境界,有的人一辈子找书、抄书、看书,就连死了也得让书陪伴自己下葬,这就是所谓的乐吧!